
惡意棄單會吃官司?律師教你止血補救!
隨著宅經濟崛起,一種讓賣家崩潰到牙癢癢的「網路亂象」也越來越猖狂——惡意棄單!這樣的行為,到底算不算犯罪?能不能告?有沒有辦法討回公道?本文將帶你一次看懂惡意棄單的法律真相!專業律師現身說法,不藏私揭露實戰經驗,教賣家如何自保、如何反擊,讓買家下次看到棄單兩字,先想清楚再行動!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8-05 更新

鄭堯駿 律師
內容認證
1. 網購人潮背後的血淚:棄單問題正在吞噬店家!
網路購物早就變成現代人生活日常,吃飯配開箱、滑手機順手加購幾筆單,早已見怪不怪。各大電商平台、社群團購、直播帶貨如火如荼,不僅讓消費者享受零時差的選物體驗,也為店家帶來龐大商機——但,代價是什麼?
惡意棄單的亂象,正悄悄吞噬賣家的信任與收入。有些人「下單不付款」,有些則「收貨地址亂填」、甚至「人間蒸發不取貨」,一筆筆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實際上可能讓店家血本無歸。更可怕的是,部分惡意行為甚至是刻意為之,動機不單純,根本就是在挑戰法律底線!
你可能還在想:「不就是不取貨嘛,有那麼嚴重嗎?」這你可就大錯特錯了。當惡意棄單行為影響到商家營運、造成實質損害,法律可不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多店家已經學聰明,開始蒐證、提告,甚至不惜透過司法手段追回損失。
換句話說,別以為在網路世界搞小動作就能全身而退,惡意棄單,早已不是小事,而是可能觸法的大麻煩!
(一)線上消費成顯學,但惡意棄單正悄悄拖垮商家!
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買東西的時代,線上消費早已變成全民運動,不論是半夜衝動下單,還是直播搶秒殺好康,大家買得爽,平台賺得飽,看似一片榮景。但現實是——不是每筆訂單都能笑著成交。
惡意棄單,正在拖垮整個電商生態系。
所謂「惡意棄單」,就是有人明知道自己根本不會付款、不會收貨,卻硬要下單湊熱鬧,甚至故意洗掉別人手上的優惠。這些表面上的訂單,其實是讓賣家直接吞虧的陷阱,物流照跑、成本照付,最後人卻消失無蹤。
這些「訂了不買」的行為,看似小事,其實正在破壞平台的交易秩序。
你可能沒想過, 每一筆垃圾訂單,都是在消耗賣家的資源、時間與信任。平台被迫調整演算法、提高門檻,最終苦果還是由誠實消費者一起吞。
惡意棄單,看起來只是一個「取消鍵」的距離,背後卻是一場電商秩序的崩壞。別再讓這種行為繼續爛下去,該是時候正視這場無聲的電商浩劫了!
(二)從包貨到出貨,全都白忙一場!賣家損失你想像不到!
別再以為惡意棄單只是「沒付款」這麼簡單,那背後造成的破壞,比你想的還深!
每一筆被棄的訂單,對賣家來說,都是一次「金流斷線+體力爆耗」的雙重打擊。不只商品成本的損失,物流費、包材費、耗材成本統統照樣吞下肚。但這還不是最慘的。
真正折磨人的,是那份「時間與心力的無底黑洞」。一筆垃圾訂單不只讓商品無法銷售,還得花時間確認、包貨、聯繫、取消,甚至要面對庫存重整、行銷統計被攪亂、客服疲於奔命。這些看不見的無形損失,才是真正讓賣家心累到懷疑人生的主因。
你以為這只是店家的問題?錯了,當棄單風氣盛行,整個網購市場就像被病毒滲透,信任一點一滴流失,最後苦的還是我們自己——消費者!
雖然目前不少電商平台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交易保護機制,努力堵住惡意行為的破口,但這還不夠。沒有買家的尊重與自律,光靠制度只會補不完漏洞。
要讓網路購物長長久久,不能只靠平台或店家苦撐,而是買賣雙方都要守住底線,彼此信任、互利共生。少一點「點了不理」,多一點「下單有責」,這才是讓線上經濟健康續航的關鍵!
2. 沒付錢就當沒下單?惡意棄單恐讓你惹上官司!
別以為在網路上亂下 單、棄單就沒事,這年頭「點了不收」不只讓店家哭哭,有些人更可能踩到法律紅線,直接變成法院常客!
惡意棄單不只是沒禮貌,有些行為甚至有可能構成法律責任,賠錢還事小,惹上官司才是真正麻煩的開始。根據實務經驗,雖然一般的棄單未必構成詐欺罪,但別急著放心,有些情況下仍有可能觸犯其他法條,刑事與民事責任可能一併找上門!
網購不是免責天堂,「下單有責」才是基本常識。別再自以為在螢幕後面就可以躲過一切,這世道早就不一樣了,網路上的行為一樣有法律在看、證據會留、責任要負!
(一)惡意棄單不構成詐欺罪,但距離惹麻煩不遠了!
不少賣家在遭遇棄單後氣得跳腳,直問一句:「這是不是詐欺罪?」但冷靜點,就算買家棄單搞得你損失慘重,也不代表他犯了詐欺罪。
根據現行法律,要成立詐欺罪,關鍵是「以非法的手段騙取他人財物」。換句話說,犯意必須是「一開始就打算騙」,而且真的從對方那裡把東西或錢拿走。
但在多數棄單情況下,買家根本沒收貨、沒付款,也沒把商品拿到手,說白了就是「點了就跑」,但沒完成整個詐騙流程。
所以,即便讓賣家氣到爆,法律上還是很難把這類行為硬套進「詐欺罪」的框架裡。
不過別太早鬆口氣,棄單雖然不一定構成詐欺,但並不代表買家就能拍拍屁股走人。還是有可能涉及民事賠償、契約責任或平台的信用懲處,甚至被列入黑名單。
(二)大量棄單仍可能惹上麻煩?間接毀損罪了解一下!
你以為惡意棄單只是小惡作劇?那你可能太小看法律的威力了。如果你長期、大量下單又故意不收貨,搞不好真的會被告 上法院,還不只是民事喔,是刑事!
根據《刑法》第355條,若當你的行為雖非直接破壞他人財物,卻造成實質損害,仍有可能構成「間接毀損罪」。也就是說,只要你持續丟出棄單、讓對方出貨又收不回、物流費一筆筆堆上來,法律上很可能會認定你是「用另一種方式毀了別人的財產」,一樣會找上門。
這條罪名可不是隨便抓來嚇人,它真的寫在刑法裡,而且還屬於「告訴乃論」,也就是說:只要賣家在6個月內提告,你的訂單記錄、對話紀錄、出貨資料,通通都會成為證據,你就可能從鍵盤背後被拉上法庭當被告!
惡意棄單玩過頭,從民事賠償一路玩到刑事責任,這可不是在開箱,而是在開你的人生難題。這世界上不是每個按鍵都能「返回」,尤其當你已經點進了法律的地雷區。

(三)店家出貨你棄單,民事賠償正等著你買單!
即使惡意棄單未必踩進刑法紅線,但民事責任照樣會找上門!賣家不是塑膠,他們完全可以提告,要求買家賠償因棄單造成的實質損失,像是物 流費、包裝材料、倉儲成本,甚至人力時間的浪費,這些都可能變成一條條算得清清楚楚的帳。
法院會根據實際情況評估損失金額,一筆一筆來計,該賠多少就得賠多少。而這場官司,搞不好會讓你賠得比你原本訂的商品還貴好幾倍!
重點來了:棄單雖然不一定坐牢,但一樣會讓你在民事戰場吃盡苦頭。
網路購物不是免責遊戲,消費行為還是得遵守基本誠信原則。別讓一時的惡作劇、報復心理或手滑行為,讓你從「點一下」變成「告一場」,甚至讓你的名字出現在法院判決書裡。
別拿「一時衝動」當藉口,衝動的結果,有時是法院見。惡意棄單這種事,誠信輸了,法律自然會幫對方討回來。
(四)惡意棄單不只是沒禮貌,法院判你有罪也不是不可能!
網購方便,點一點就能買東西、送到家,甚至還有超商取貨付款,看似完美無缺。但偏偏有人把這當成遊戲,一下單就落跑,讓賣家白忙一場、白賠一堆,心酸還得自己吞。
但你知道嗎?這樣的行為不只是沒品,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觸犯《刑法》第355條「間接毀損罪」,而且法院真的會判!
案例1:連下多筆訂單卻從未取貨,拘役30天伺候
在「宜蘭地方法院107年度易字第509號判決」中,被告在短時間內頻繁地於網購平台下單,選擇的是「超商取貨付款」,但奇怪的是,這些訂單他一筆都沒去領。
結果是什麼?賣家白白損失了運費、包裝成本,還得處理退貨,整體營運受到嚴重影響。
法院怎麼看?法官認定被告行為已構成「間接毀損罪」,是惡意利用制度造成他人財產損失。最終,判處拘役30日,得易科罰金。這不是說說 而已,真的要負起刑責!
案例2:慣性棄單成惡習,一樣吃上刑責
另一件發生在「南投地方法院112年度投簡字第334號判決」中,被告的行為幾乎如出一轍。多次在平台下單卻不領貨,造成賣家不只損失金錢,還浪費大量時間處理問題訂單。
雖然每次都是幾百塊的小錢,但加總起來損害實質,法院認定其行為也已構成間接毀損罪,判處拘役20日,可易科罰金。
想棄單?先想想法律代價
這兩個案例狠狠打臉「棄單沒事」的迷思。惡意棄單只要有「主觀惡意」+「客觀造成他人損失」,就可能踩進刑事犯罪的範疇。
尤其是:
- 多次下單未取貨
- 明知自己不會取貨卻仍下單
- 意圖騷擾、報復、戲弄賣家
這類行為已不單是買賣糾紛,而是損害別人財產的惡意行為,法院會怎麼判,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3. 惡意棄單別再來!賣家必學自保對策!
在網路購物戰國時代,惡意棄單早就不是偶發事件,而是賣家們每天醒來都可能遇到的頭號噩夢。你出貨、包裝、寄件、客服回應,結果對方一句「不取貨」,你不只白忙一場,還得自己吞下所有損失。
雖然法律確實給了賣家求償的權利,但等到真的要打官司,早就已經滿身傷。那該怎麼辦?答案就是:預防勝於補救。
第一步,先從「契約」出手!賣家應訂定明確的定型化條款,明文寫出棄單會有什麼後果、違約金怎麼算,讓買家在按下確認鍵前,讓買家在點下去之前就知道「這筆不是可以隨便下的單」。
賣家若是販售客製化商品,更要在訂購前就把「不能退、不能換」的條件說得清清楚楚,別等糾紛發生才在那邊解釋。
再來,法律顧問不是大公司才需要的資源,而是電商時代每個賣家的強力後盾。不論是撰寫契約、設定流程、處理爭議,有專業律師把關,才不會讓你一邊做生意一邊踩地雷。
萬一真的遇到惡意棄單,記住,這不是你自己硬吞的事。對於那些「慣性點單又跑單」的消費者,你完全可以透過法律程序討回損失,但要記得把握時效,該出手時就出手,別讓對方以為你不敢動真格的。
結語很簡單:面對棄單,不能只是事後搶救,更要事前設防。從契約設計到法律支援,建立一套穩固的交易機制,就是賣家站穩腳跟的第一步。
別再當默默吞單的犧牲者,這個網購世界,是留給有準備的贏家。
在鍵盤後面,你或許看不到對方的臉,但他們卻真真切切承受著結果。惡意棄單的不是貨,是人心最薄弱的那一層。如果還有法律其他相關疑慮,或是想了解更多法律相關知識,都歡迎點擊下方免費諮詢按鈕!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刑法 第355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鄭堯駿 律師
凱業律師事務所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