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工留職停薪事由解析:律師點出常見誤區與建議!
與減班休息相比,留職停薪在法規上較少明確規範。這讓企業擁有更大彈性,但也容易引發爭議。實務上,留職留薪措施多由員工主動申請。然而,申請條件、程序和權益保障等問題,常讓勞資雙方產生認知落差。本文將從專業律師角度,深入剖析勞工留職停薪事由的各種情況。我們會探討常見申請理由、法律依據,以及實務中容易發生的問題。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1-11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什麼是留職停薪?基本概念與法律依據
許多勞工對於留職停薪的真正含義仍存在模糊認知。這項制度在台灣勞動法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常被誤解或濫用。
留職停薪可以視為勞動契約變動,只要勞資雙方都同意就可以實行。不像無薪假仍須支付員工薪資、要向主管機關通報等,留職停薪看起來比較方便簡單。然而,這種便利性也相對容易產生勞資爭議。
(一)基本定義與核心特性
留職停薪定義是指勞工在特定情況下,經雇主同意或依法申請,暫時停止工作但保留職位的制度。這項安排的核心特性包括工作關係的暫時中斷、職位的保留以及薪資給付的停止。
與減班休息(無薪假)不同,留職停薪是完全停止工作。勞工在此期間不需要到職場報到,也不會獲得任何薪資報酬。
(二)法律條文與規範基礎
留職停薪的法律依據主要來自《勞動基準法》、《性別工作平等法》等相關法規。這些法條規定了不同情況下的申請條件、程序以及權利義務。
建議雇主盡量不要以留職停薪作為節省人力成本或獎懲員工的方式。正確理解相關法規,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勞資糾紛。
2. 勞工留職停薪事由完整解析
勞工申請留職停薪的原因多元,需要詳細了解各種適用情況。根據現行法規,留職停薪事由主要分為法定事 由與協議性事由兩大類別。法定事由是法律明確保障的權利,雇主不得任意拒絕。協議性事由則需要勞資雙方協商同意。
(一)法定留職停薪事由
法定事由包括三種主要情況,每種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和申請條件。這些事由受到法律完整保護,符合條件的勞工可以依法申請。
育嬰留職停薪
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6條規定,育嬰留職停薪是最常見的法定事由。員工年資滿半年,育有未滿三歲子女,即可申請此項權利。 申請期間原則上不少於6個月,最長可達2年。這項制度讓新手父母能夠專心照顧幼兒,兼顧家庭與工作平衡。
傷病假
通常如果員工受傷或生病無法工作,都會優先以病假、特休、事假來處理,不過當這些假都用完了仍需要休養的話,就可能需要向雇主提出留職停薪的申請。
服兵役
國家徵召服兵役亦可申請留職停薪。另外,如果員工是因為需要服兵役而申請留職停薪,雇主必須要依照兵役法第 44 條第 1 項第 1 款的規定,在員工服兵役的期間保留年資。
(二)協議性留職停薪事由
除了法定事由外,勞工也可因個人因素申請留職停薪。常見原因包括出國進修、照顧家人等情況。
這類申請需要雇主同意,通常會考慮公司營運狀況和員工表現。建議勞工提前與人資部門溝通,增加申請成功機會。

3. 常見誤區與法律風險分析
許多人對留職停薪的認知存在盲點,這些誤解往往導致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從實務經驗來看,大部分爭議都源於對基本規定的錯誤理解。了解這些常見誤區,能有效避免後續的法律風險。
(一)申請流程的常見疏失
留職停薪申請程序經常被誤解。許多人以為所有事由都能獲得批准,但實際上依勞動相關法規來看,只有育嬰留職停薪是法定權益。雇主不能拒絕符合條件的育嬰申請,否則將面臨罰則。
相對地,傷病留停並非強制性權益。雇主有權評估後決定是否同意申請。
(二)保險權益的錯誤認知
勞健保處理方式常被混淆。不同事由的留職停薪,在保險續保和給付方面有不同規定。許多人誤以為所有情況都能維持原有保障,導致復職權益保障出現問題。
- 育嬰留停期間可申請育嬰津貼
- 傷病留停的保險處理較為複雜
- 自費續保與雇主負擔有明確區分
(三)復工時間的判斷錯誤
復職通知時間和原職位保障經常被誤解。提前規劃復職時程,並了解相關權益保障,是避免爭議的關鍵。
4. 專業律師建議與權益保障策略
面對留職停薪申請時,建議勞工先準備完整的證明文件。醫療證明、育嬰相關資料或其他必要文件都要齊全。申請前可尋求留職停薪法律諮詢,了解自身權利與義務。
與雇主協商時要保持良好溝通。清楚說明申請原因與預計期間。如果遭到不當拒絕,可向勞工局申訴或尋求法律協助。記錄所有溝通過程,保護自己的權益。
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7條規定,公司如因特定原因無法讓員工復職,應於30日前通知並依法給付資遣費。復職時必須回到原有工作崗位,不能降低原本的勞動條件。這是重要的勞工權益保障策略。
建議勞工在申請前詳細了解公司政策。保留所有申請文件副本,確保復職時能順利銜接。遇到問題時,專業的法律諮詢能提供最佳解決方案,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性別工作平等法 第16條
- 性別工作平等法 第17條
- 兵役法 第44條第1項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