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友變老賴,借錢容易追債難?律師教你拿回屬於你的錢!
誰說最傷感情的事是分手?真正令人心累的是「朋友借錢不還」,拖著不給、還玩失蹤,讓你左右為難。曾經的好朋友,到了談錢時卻變得尷尬緊張 ,借錢成了友情的分水嶺。小額借款或許忍一忍就算了,但當金額大到影響你的生活時,還能繼續「以和為貴」嗎?這時候,你需要的不只是忍耐,而是聰明又合法的討債策略!律師親授實戰心法,讓你不撕破臉,也能成功拿回每一分屬於你的錢!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4-15 更新

林冠宇 律師
內容認證
1. 朋友欠錢硬拖不還?高情商必學的討債藝術!
當朋友借了錢卻遲遲不還,真的是讓人心煩意亂,既擔心友情破裂,又無法忽視自己的權益。這種情況,若處理不當,不僅錢要不回來,連多年情誼也可能毀於一旦。然而,只要掌握一些實用的溝通策略與冷靜的情緒管理,還是有機會在「保住面子、討回債務」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做到?以下幾個方法,教你輕鬆化解欠款困境,讓你既能保住朋友,也能順利拿回每一分辛苦錢。
(1)談錢不必傷感情,掌握溝通之道才是致勝關鍵!
當朋友借錢不還時,良性溝通是最聰明、最有效的解決之道。不要一上來就撂狠話,否則只會把問題弄得更僵。相反,你可以從了解對方的財務狀況和還款計劃入手,以冷靜、理性的態度來打開話題。溝通時別忘了釋放一些善意,表現出你的體諒,並給予對方適當的空間和時間。這樣不僅減少壓力,也能讓對方願意敞開心扉,正面面對這筆欠款。
當然,關心歸關心,重點還是要讓對方知道你對還款的期待。你可以溫和但堅定地說明自己希望在合理時間內收到款項。如果對方手頭真的緊,不妨提出分期攤還的方案,這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也大大提高還款的可能 性。關鍵在於拿捏分寸,既體現你的彈性,又不失原則。
如果對方依然沒有行動,或者一再拖延,那麼就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了。你可以委婉提醒當初借款時的約定,並設下明確的還款期限,讓對方清楚知道事情的嚴肅性。在這個過程中,記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用激烈語氣或情緒化字眼。用平和而堅定的語調,才能有效降低衝突風險,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要求。
萬一對方終於願意還款,別忘了表達適當的感謝,這不僅能讓氣氛更加和諧,也有助於修復原本的友誼。追債並不代表關係必然決裂,反而是考驗彼此成熟處理問題的能力。只要運用對的方法,討回欠款的同時,也能維持住珍貴的情誼。記住,溝通的藝術,正是讓對方在感受到你的誠意時,主動拿出應有的誠信。
(2)借錢是友情的試金石,你準備好了嗎?
借錢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是人際關係裡最棘手的考驗。當朋友向你開口借錢時,你是選擇義無反顧伸出援手,還是冷靜思考再三?在答應之前,千萬別讓「不好意思拒絕」成為你的絆腳石,因為一時心軟,可能換來的是長期的財務黑洞和友誼的裂痕。
先評估,後借錢,才是聰明選擇
在借錢給朋友之前,務必要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並仔細評估對方的還款能力與誠意。記住,借錢不是純靠感情,更不是一場憑空的信任賭局。即使是最親密的朋友,也得保持理智。別讓短暫的情義凌駕於你的財務安全之上。
如果你決定借錢,那就必須做好「錢可能要不回來」的心理準備。這筆錢最好視為未來可能的損失,而不是穩賺不賠的短期借款。如果還款順利,那當然皆大歡喜;但如果事情朝相反方向發展,你也不至於因此身陷情緒漩渦。
溝通比對立更有力量
當朋友借錢卻遲遲不還,溝通就是你手中最強的武器。不要急著翻臉或指責對方,反而應該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先試著了解對方的現況,並協助他制定具體的還款計劃。如果雙方能達成共識,你既守住了利益,也保住了情誼。
但若溝通多次無果,別再猶豫,該考慮更正式的途徑了。這並不是無情,而是對自己的權益負責。如果情況真的無法挽回,甚至可以考慮採取法律行動,這樣既能捍衛自己的財務安全,也能在未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借錢前先問自己:你願意承受這筆代價嗎?
借錢給朋友,有時並不只是財務上的考量,還牽涉到友情的承受力。你的友誼是否足夠強韌,能經得起這筆錢的考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就請放手去幫助對方;但若你心裡已有所顧忌,或許一開始就該選擇婉拒。錢不是萬能,但它確實能測試一段友誼的韌性。
所以,下一次當有人向你借錢時,冷靜、理智地想一想——這筆「友情投資」值不值得?你準備好接受它可能的代價了嗎?
(1)欠錢不還 ≠ 詐欺罪!證明「蓄意欺騙」是關鍵
多數法院判定,欠錢不還的行為屬於民事範疇,並不直接構成詐欺罪。債務人未如期還款,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從經濟困難到突發事故,並非每個案例都能被視為刑事犯罪。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有可能構成詐欺罪:
- 借款時就無償還意圖:例如,借款人從一開始就計劃不還,並編造虛假理由騙取金錢。
- 虛構事實欺騙對方借錢:例如,謊稱急需錢救命,實際上卻把錢拿去揮霍或從未有正當用途。
然而,在實務操作中,要拿出直接證據證明對方自借款之初就帶有詐欺意圖,難度極高。如果缺乏明確證據,檢察官通常會認為無法構成詐欺罪,最終給予不起訴。
(2)刑事追訴不易,無罪推定是檢察官的重要考量
根據刑事訴訟中的無罪推定原則,除非有充分證據顯示被告確實以詐欺手法獲取金錢,否則檢察官無法對被告提起公訴。這就意味著,告訴人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必須提交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方的欺詐行為,否則檢察官極有可能以「證據不足」為由,對被告不起訴。
(4)明知勝算渺茫,為何還有人執意提刑事訴訟?
明知刑事訴訟成功率低得可憐,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選擇這條路?內行人一聽就知道,這不是無謂的掙扎,而是一個藏在法律邊緣的小偏門。律師揭露其中關鍵:刑事訴訟的威力不在於追債,而在於「找到人」的能力。
刑事訴訟是追人利器,警方直接動手找人
民事訴訟雖然是追討債務的正規管道,但碰上跑路或長期失聯的債務人,你再有證據也只能乾瞪眼,因為民事法院不負責幫你找人。刑事案件則完全不同,因為警方的第一步就是鎖定被告並將他找出來。
對於那些故意「人間蒸發」的欠款人,這一招效果奇佳。警方啟動調查後,透過戶籍、通聯紀錄、出入境紀錄等資源,很快就能掌握債務人的行蹤,讓你成功打破對方的失聯策略。
律師揭內幕:成功起訴不是重點,「找出債務人」才是目的
提起刑事訴訟的債權人,未必真的指望對方最終被判刑。他們的首要目標,其實是借由刑事程序把債務人逼出來。當人找到後,債權人便能重新展開談判,或直接採取其他法律行動,如支付命令或民事訴訟,進一步逼對方還款。即便最後刑事指控因證據不足而 無法成立,光是「找到人」這一點,就已經為後續行動奠定基礎。
刑事手段雖妙,但別亂用
雖然刑事訴訟的「找人功能」令人稱道,但濫用此方法可能引發反效果。如果你無法提供足夠證據證明對方涉嫌詐欺,檢察官可能以「證據不足」結案,甚至讓你面臨誣告的風險。因此,使用這個策略前,務必要徵詢專業律師的建議,確保每一步都合法且有效。
3. 合法討債不是難事,這些法律途徑你一定要學會!
當朋友借錢不還,從原本的親密關係變成了尷尬局面,這樣的窘境絕對不是少數人面對的問題。你可能感到無助、氣憤,甚至懷疑曾經的信任是否都是假象。然而,別讓情緒掩蓋了你維護權益的可能性。即使當初沒有簽訂任何書面借據,你依然擁有多種法律求助管道,以保障自身權益。透過民事訴訟等途徑,債權人可以合法追討欠款,重拾信任與公道。
(1)沒借據也不怕,這些證據讓你討債有理有據!
很多人遇到朋友借錢不還時,會因為沒有書面借據而心灰意冷,覺得欠款討不回來。但事實是,法律遠比你想的靈活,即使沒有借據,也有其他方法證明債務的存在,幫助你追回每一分辛苦錢。只要掌握對的證據,你就能站穩立場,讓對方無法逃脫。
法律認可多元證據,欠款無處遁形
沒簽借據並不代表無法提告討債。其實,除了書面合約,法律還承認以下幾種證據,足以證明債務關係:
- 銀行轉帳記錄:只要有對方的帳號與金額的轉帳明細,就能清楚顯示金錢流向,直接佐證有交付金錢的事實。
- 電子郵件或簡訊對話:任何有關借款內容的對話記錄,例如借款金額、期限等,都能作為有效證據,支持你的主張。
- 證人證言:如果當初有第三方在場見證借款過程,他們的證言也可以在法庭上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證據的存在,不僅能確立你與對方的債務關係,還能為後續法律程序提供強力支持。
懂得舉證,就能輕鬆討回欠款
當你準備好相關證據後,可以透過民事訴訟將案件提交法院,由法官依據證據進行判斷。只要證據完整,對方再怎麼狡辯,也無法躲避法律的裁決。別再以為沒借據就只能自認倒楣,法律絕不容忍逃避責任的行為。
(2)債務人失聯也別怕,法律有招讓他無處可逃!
當債務人玩起失蹤遊戲,試圖逃避還款責任,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束手無策,甚至以為討債之路從此中斷。但別擔心,法律早已替你準備好對策,讓債務人再怎麼躲也逃不掉。即使對方下落不明,債權人仍然能透過合法途徑提告,追討欠款,絕不讓債務成為呆帳!
失聯不代表沒責任,提告還是行得通
當債務人蓄意失聯、切斷聯絡管道,或乾脆人間蒸發時,債權人仍可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關鍵在於,法律並不因為對方失蹤就剝奪你的權利,反而提供了特殊程序來幫助你完成討債的目標。
公示送達,讓債務人無法迴避
如果法院無法聯繫到債務人,將啟用「公示送達」程序。這是一種專為失聯案件設計的通知方式,法院會將傳票或相關法律文件張貼在公開場合,甚至在法院公告欄或官方網站上公布。這種方 式被法律視為有效通知,等同於債務人已被正式告知需出庭應訊或履行義務。換句話說,即使債務人不在場,訴訟程序仍然可以正常進行,不會因他的失蹤而停擺。
(3)債務請求權有期限,超過時效再也追不回!
討債不是一場無限期的戰爭,你的債務請求權可是有「保鮮期限」的!根據民法規定,債務請求權的消滅時效通常為 15年,但不同類型的債務會有各自的時效限制。如果債權人沒有在期限內採取法律行動,債務可就真的「一筆勾銷」,再也無法追討了!所以,掌握時效就是守住你的權益關鍵。
不同債務,時效大不同
別以為每種債務都有15年的追訴權,有些債務的時效比你想像中短得多!以下幾種常見債務的消滅時效你一定要知道:
- 定期給付債權:例如房租、水電費、工資等,這類債務的消滅時效為5年。再久你可別等,否則就徹底追不回了。
- 票據請求權:像支票、本票這類以票據為基礎的請求權,時效僅有3年。時效一過,這張票子就變成一張廢紙,毫無法律效力。
(4)存證信函一出,通知與證據一步到位!
面對欠款不還的債務人,別再默默忍受!在提起民事訴訟前,債權人可以先採取一個成本低又實用的策略——寄發存證信函。不僅能正式向對方表達追討欠款的立場,還能為後續法律行動奠定強而有力的基礎。
存證信函有何威力?
存證信函的最大優勢在於,它不僅是一封信,更是一份經過郵局存檔的法律證據。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清楚表達催款意圖,並透過郵局提供的寄送存根證明,證明你已合法通知債務人。即便對方拒收或置之不理,法律也會認定他已收到通知,讓對方無法再用「沒聽說過」作為藉口逃避責任。
存證信函雖無強制力,卻能穩穩占據法律先機
或許有人會問:存證信函沒有強制力,那還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儘管存證信函無法直接逼迫對方還款,但它是一個法律程序的重要開端。不僅能讓對方明白你追討的決心,還能在未來訴訟中作為債務糾紛的證據支持,確保你站在更有利的位置。
如何發揮存證信函的最大效用?
要讓存證信函發揮最佳效果,內容必須清晰且具法律意涵。例如,詳細列出借款金額、還款期限及雙方約定的細節,並明確告知對方若未履行還款義務,將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這種正式且強而有力的表達,不僅能給對方心理壓力,也展現出你對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
(5)支付命令一發,欠款問題迎刃而解!
欠錢不還的困境常常讓債權人倍感無力,但其實,法律早已為你準備了一條快速又有效的解決途徑——支付命令。這是一種簡化版的民事訴訟程序,專門用來處理金錢債務的追討,不但流程簡單高效,還能大幅降低訴訟的成本與時間,幫助你快速捍衛自己的權益。
什麼是支付命令?快速討債的法律捷徑
支付命令是一種法律手段,讓債權人可以不用走冗長的訴訟程序,也能逼債務人正視欠款問題。只要你準備好相關證據,就可以向法院聲請核發支付命令。當法院核發命令後,債務人必須在 20日內清償或提出異議。如果對方超過期限仍不回應,支付命令將自動生效,債權人即可依法啟動下一步——強制執行。
支付命令確定後,債務人無處可逃
一旦支付命令生效,債權人便可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這意味著,你可以合法申請拍賣債務人的財產、扣押薪水,甚至查封存款,直接追回欠款。就算對方暫時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你仍然能拿到債權憑證,等日後發現對方有財產時,再次聲請強制執行。無論對方如何拖延,法律都為你提供了穩固的追債保障。
4. 錢與情義的抉擇?教你如何判斷何時該提告!
當朋友借錢不還,你是不是常陷入這樣的困境:擔心提告會傷感情,但再拖下去,自己的權益也跟著損失?面對這樣的兩難局面,債權人應該學會權衡取捨,弄清楚「情」和「錢」的輕重。如果這筆欠款已經嚴重影響你的生活,或者金額龐大到無法忽視,那麼考慮法律行動,可能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1)調解 vs. 訴訟:如何選擇適合你的討債方式
當支付命令進展受阻,或者債務人提出異議時,案件可能會進入正式訴訟程序。如果欠款金額在 50萬元以下,法院通常會優先安排調解,由法官或調解委員作為中立方協調雙方意見,嘗試制定一個合理的還款方案。如果調解失敗,才會正式進入訴訟階段。
在訴訟中,債權人需要準備完整的起訴狀,詳細列明借款金額、利息計算、 借款日期和借款對象,同時提供相關證據,例如借據、轉帳記錄或對話記錄。一旦法院判決你勝訴,你就可以聲請強制執行,透過拍賣對方財產、扣押薪水等法律途徑,徹底追回欠款。
(2)欠錢不還,提告是最後但必要的選擇
對於債權人而言,提告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多次嘗試和溝通未果後的必要行動。朋友之間的金錢糾紛,固然容易傷感情,但如果對方長期逃避責任,甚至態度冷漠,你也沒必要再一味忍氣吞聲。提告討債不是為了傷害情誼,而是為了守住自己的合法權益,讓事情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所以,當朋友欠錢不還,與其不斷糾結「要不要提告」,不如問問自己:這筆錢對你的生活有多重要?當對方毫無誠意時,適時拿起法律武器,才是對自己最負責的選擇!
借錢之前,請先問問自己:你對這筆錢的保障夠了嗎?是否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就務必採取上述兩大措施——保留證據、正確使用本票。這不僅是保障你的金錢,更是避免日後因信任破裂而徒增糾紛的關鍵。
下一次有人向你借錢時,記住:善意要有,但保障更不能少!透過這些合法又簡單的方法,讓你的借貸更安心、更有保障!
討債靠智慧、溝通與法律並行,掌握正確方法,才能守住錢、留住情!如果還有法律其他相關疑慮,或是想了解更多法律相關知識,都歡迎點擊下方免費諮詢按鈕!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民法 第125條
- 民事訴訟法 第149條
- 民事訴訟法 第152條
- 刑法 第339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林冠宇 律師
翊宇律師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