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扣繳義務人是什麼?搞懂定義、避險策略、律師專業分析!
扣繳義務人簡單來說,就是依法給付他人薪水、獎金或租金時,必須代為扣繳所得稅的人或機構。根據所得稅法第7條規定,凡是支付薪資、報酬、權利金等款項者,都有義務從中扣除應繳的稅款。無論您是人資主管、會計人員,還是中小企業負責人,了解這項稅務責任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處理不當可能面臨罰款,甚至承擔法律風險。本文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您深入認識扣繳義務人的完整概念。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1-03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扣繳義務人的基本定義與法律依據
扣繳義務人的概念 建立在所得稅法的就源扣繳制度基礎上,是現代稅務管理的核心機制。這套制度讓稅務機關能夠在所得發生的源頭就掌握稅源,確保稅收的及時性與完整性。
(一)法定身分與責任範圍
根據所得稅法第7條第5項的明確規定:「本法稱扣繳義務人,係指依本法規定,應自付與納稅義務人之給付中扣繳所得稅款之人。」
簡單來說,當您的公司發放薪水給員工、支付服務費給外包商,或給付租金時,您就成為了扣繳義務人。這個角色不分企業規模大小,只要有給付行為就可能產生扣繳責任。
(二)法律條文詳細解析
所得稅法第89條詳細列出各類扣繳單位的範圍,包括:
- 公司行號:包括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
- 機關團體:政府機關、學校、協會等
- 事業負責人:個人事業主、合夥人等
- 合作社:各類合作組織
(三)扣繳義務人與納稅人的重要區別
扣繳義務人與納稅人是兩個不同的法律角色。扣繳義務人負責代扣代繳稅款,而納稅人則是實際承擔稅負的所得人。
這種制度設計分散了納稅壓力,也減輕了稅務行政負擔。扣繳單位必須在給付時就先扣除應繳稅額,然後代為繳納給國庫,讓整個稅務處理更加順暢有效。
2. 扣繳義務人的責任範圍與執行扣繳流程
作為扣繳義務人,您必須了解自己的責任範圍與執行流程。這些責任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確保稅務合規的重要環節。
扣繳義務涉及多個步驟,從給付所得的當下開始,到最終完成申報繳納。每個環節都有其特定要求,需要謹慎處理。
(一)具體扣繳責任
代扣代繳是扣繳 義務人的核心職責。在給付各類所得時,您必須按照法定扣繳率扣取稅款。這項責任具有強制性,不得任意免除或減少。
除了扣稅之外,您還需要製作扣繳憑單。一式三聯的扣繳憑單分別用於稽徵機關彙報、納稅人報稅證明,以及自行留存備查。
(二)申報時程與程序
扣繳申報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通常需要在給付次月的十日前完成申報繳納。逾期申報將面臨罰鍰處分。
申報程序包括填寫扣繳憑單、計算應繳稅額、向國庫繳款,以及向稽徵機關提交相關文件。建議建立標準作業流程,避免遺漏。
(三)常見扣繳項目
扣繳項目涵蓋範圍廣泛,主要包括:
- 薪資所得:員工薪水、獎金、津貼
- 利息所得:銀行存款利息、債券利息
- 租金所得:房屋、設備租賃收入
- 專業服務費:顧問費、設計費、講師費
每種所得類型都有對應的扣繳率。準確識別所得性質是正確執行代扣代繳的關鍵步驟。
3. 扣繳義務人常見風險與避險策略
正確理解扣繳風險並建立有效的防範機制,是每個扣繳義務人的必修課。執行扣繳過程中的疏失,不僅會影響國家稅收,更可能為企業帶來嚴重的法律與財務後果。
(一)法律責任與處罰後果
未能履行扣繳義務將面臨多重法律後果。稅務機關可依法開罰,罰鍰金額往往相當可觀。
除了罰鍰外,還需加徵利息直到補繳為止。情節嚴重者,負責人甚至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二)操作實務常見疏失
實務中最常見的錯誤包括扣繳率適用錯誤和申報期限逾期。許多企業因為不熟悉法規,經常選錯適用的扣繳率。
扣繳憑單填寫不實也是常見問題。有些企業甚至完全遺漏某些執行扣繳程序,造成重大疏失。
(三)有效風險防範措施
建立完整的內控制度是防範風險的關鍵。企業應定期舉辦教育訓練,確保相關人員了解最新法規。
設置複核機制也很重要。透過雙重檢查,可以大幅降低人為疏失的機率。
面對複雜的扣繳情況時,適時諮詢專業顧問是明智的選擇。專業建議能幫助企業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所得稅法 第7條
- 所得稅法 第89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