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告費用怎麼算?誰負擔?律師帶你看訴訟成本!
當我們面臨法律糾紛需要提告時,除了考慮勝訴機率外,訴訟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許多人對於提告費用的計算方式和負擔問題感到困惑,甚至因為擔心高額費用而放棄維護自身權益。本文將由專業律師角度,為您詳細解析各項訴訟費用的 計算方式和最終負擔者。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22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認識提告費用的基本概念
在決定提起訴訟前,全面理解提告費用的基本概念能避免不必要的財務負擔。許多人誤以為提告只需支付律師費,實際上訴訟過程中還涉及多項法定費用,這些都是維護自身權益時必須考量的成本。
訴訟費用是一個統稱,它包含多種不同性質的費用。在台灣的法律體系中,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需要繳納訴訟費用,而刑事訴訟則因其公益性質,通常免除當事人的訴訟費用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訴訟費用是由裁判費及其他法律規定進行訴訟行為所需費用組成。其中,裁判費是最基本且必須的費用,通常在起訴時由原告先行繳納。若未依規定繳納,法院會要求在一定期限內補繳,否則將駁回起訴。
(一)訴訟費用的種類與分類
訴訟費用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 裁判費:依訴訟標的金額計算,是提告時必須繳納的基本費用
- 證人日旅費:支付證人出庭作證的交通與生活費用
- 鑑定費:委託專業人士進行鑑定所需的費用
- 地政測量費:涉及土地糾紛時可能需要的測量費用
這些費用在不同類型的訴訟中各有不同,民事訴訟費用通常較為複雜且金額較高。
(二)提告前的財務評估重點
在提告前進行財務評估時,應考慮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 案件性 質與訴訟標的金額,這直接影響裁判費的計算
- 可能需要的證據調查費用,包括鑑定費、勘驗費等
- 訴訟時間長短,這關係到整體成本的累積
同時,也要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確認是否有能力支付可能的訴訟費用。若經濟狀況不佳,可考慮申請訴訟救助或尋求法律扶助資源。此外,還應評估勝訴可能性及勝訴後能否從對方獲得費用償還,這些都是提告前財務評估的重要考量點。
2. 提告費用怎麼算?詳細計算方式
提告費用的計算方式因訴訟類型而有顯著差異,正確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您做好財務準備。在台灣的法律體系中,訴訟費用主要分為民事、刑事和行政三大類,每種類型都有其特定的計算標準和收費規則。
了解這些費用計算方式不僅能幫助您評估訴訟的經濟可行性,還能避免因突如其來的費用而陷入財務困境。許多民眾往往只考慮律師費,卻忽略了裁判費等其他必要支出,導致預算規劃不足。
以下將詳細說明各類訴訟費用的計算方式,幫助您在提告前做好充分準備。
(一)民事訴訟裁判費計算公式
民事訴訟的裁判費主要依據「訴訟標的價額」來計算。對於財產權糾紛,計算公式大致為訴訟標的價額的1%再加一點。具體計算標準如下:
- 10萬元以下:一律收取1,500元
- 10萬元至100萬元:每萬元加收130元
- 100萬元至1000萬元:每萬元加收117元
- 1000萬元以上至1億元:每萬元加收88元
非財產權糾紛(如離婚、監護權等)則統一收取4,500元。若案件同時涉及財產權和非財產權請求,裁判費會分別計算後合併收取 。
(二)刑事訴訟相關費用
刑事訴訟基本上不需要繳納裁判費,這是因為刑事訴訟具有公益性質,主要目的是追訴犯罪、維持社會秩序。然而,刑事案件中仍可能產生其他費用:
- 委任律師的費用
- 證人出庭費用
- 鑑定費用
- 翻譯費用(如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若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該部分仍需依民事訴訟標準繳納裁判費。
(三)行政訴訟費用特色
行政訴訟的費用計算方式與民事訴訟類似,但有其特殊規定,將依照聲請事項之不同而有不一樣之費用。行政訴訟的裁判費標準舉例如下:
- 通常訴訟程序起訴:4,000元
- 通常訴訟程序上訴:6,000元
- 通常訴訟程序抗告:1,000元
行政訴訟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若訴訟結果對原告有利,法院可能會命令行政機關負擔部分或全部的官司費用,這是民事訴訟中較少見的情況。
3. 律師費用與專業法律服務成本
律師費用雖然不屬於法定訴訟費用,但在實際打官司時卻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成本。在台灣的民事訴訟費用中,律師服務往往佔據總支出的大部分。了解律師收費標準及各種法律服務的價格差異,能幫助當事人更有效地規劃訴訟預算。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事訴訟的一、二審中,因為沒有強制律師代理的規定,所以即使勝訴,原則上也不能要求敗訴方負擔自己的律師費。但在民事第三審因有強制律師 代理的規定,第三審的律師費用可以請求敗訴方負擔。
(一)律師收費標準與計算方式
台灣律師收費標準並無統一規定,主要依據案件複雜度、爭議金額及律師經驗而定。常見的收費方式包括:按小時計費(通常每小時2,000至8,000元)、固定收費(一般民事案件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和成功報酬制(依勝訴結果和賠償金額的10%至30%計算)。在評估官司費用時,建議事先與律師明確約定收費方式。
(二)訴訟代理與法律諮詢費用差異
訴訟代理與法律諮詢在費用結構上有明顯區別。法律諮詢通常是短時間的法律問題討論,費用較為親民,一般在1,000至5,000元之間。而訴訟代理則包含全程參與訴訟過程、撰寫法律文件及出庭辯論等服務,費用自然較高。當事人可依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法律服務,以控制整體民事訴訟費用。
(三)法律扶助資源與申請條件
對於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台灣提供多種法律扶助資源。法律扶助基金會是主要協助機構,提供免費或低費用的法律服務。申請條件主要考量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和資產狀況,一般來說,家庭月收入在一定標準以下且資產未超過特定金額的民眾可以申請。
特定案件類型(如勞資糾紛、家庭暴力案件)或特定身分(如原住民、身心障礙者)也可能有特別的扶助條件。若擔心官司費用負擔過重,建議先諮詢法律扶助機構了解是否符合資格。
4. 誰來負擔提告費用?節省訴訟成本的實用建議
在台灣的司法制度中,訴訟費用通常遵循「敗訴者負擔主義」。雖然起訴時由原告先行繳納裁判費,但最終敗訴方將承擔 大部分的提告費用。若原告勝訴,可向被告請求返還已繳納的費用;若部分勝訴,法院會依比例分配負擔。
對經濟困難者,法律設有保障機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7條,無力支付民事訴訟費用且案件非顯無勝訴可能的當事人,可向法院聲請訴訟救助。此外,法律扶助基金會也提供法律協助資源。
想節省訴訟成本?以下建議值得參考:
- 首先,評估案件勝訴可能性,避免進行勝算低的訴訟。其次,考慮調解或和解,依法可退回三分之二裁判費。選擇小額訴訟程序處理較小金額糾紛,不僅費用較低,程序也較簡便。
- 妥善保存證據能減少額外調查費用,與律師協商收費方式(如成功報酬制)則可減輕前期壓力。特定案件如勞資糾紛可能有特別費用減免,事先了解這些規定有助於控制提告費用。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民事訴訟法 第107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