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訴期間怎麼算?律師教你避免逾期喪權!
在台灣的司法體系中,當您收到不符合期望的判決結果時,法律賦予您請求更高法院審理的權利。我國採用三審三級制度,讓當事人有機會透過上訴程序尋求救濟。然而,這項權利並非永久有效,而是受到嚴格的時間限制。許多人因為不了解上訴期間的計算方式,錯過了翻案的寶貴機會,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您了解民事、刑事及行政訴訟的上訴期間計算方法。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8-07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快速跳轉目錄
1. 認識上訴期間的重要性
許多人在法律訴訟中失敗的原因,往往不是案件本身的問題,而是忽略了上訴期間的嚴格限制。在台灣的法律體系中,上訴期間是確保當事人能夠行使法律救濟權的關鍵時間框架。
這個看似簡單的時間限制,實際上直接關係到您能否對不公正判決提出挑戰。一旦錯過這個期限,即使您有再充分的證據或理由,法院也將無法受理您的上訴。
(一)上訴權利與法律救濟
上訴權是我國憲法保障的基本訴訟權利,讓當事人有機會對不利判決尋求更高法院的審查。這項權利的存在,確保了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完整性。
在台灣的三審三級制度下,上訴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救濟管道,讓當事人有機會糾正下級法院可能的錯誤判決。然而,這項權利的行使必須在法定期間內完成,否則將喪失這項重要保障。
(二)逾期上訴的法律後果
當您錯過上訴期間,最直接的法律後果就是上訴失效。這意味著原判決將立即確定,不再有翻案的機會。具體來說,逾期上訴會導致:
- 原判決立即生效並具有法律拘束力
- 無法再透過正常上訴程序挑戰判決結果
- 必須履行判決所定的義務,如賠償金或刑罰
- 喪失進一步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
許多案件中,當事人因為疏忽或不了解上訴期間的計算方式,而錯失了挽回局面的關鍵機會。
2. 上訴期間的計算方式
在法律訴訟中,時間就是權利,而上訴期間的精確計算直接關係到您的法律救濟機會。許多當事人因為誤解上訴期間的計算方式,導致錯過提出上訴的最後期限,使得原本可能翻轉的案件失去再審機會。
上訴期間的計算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多項法律細節,若能掌握這些關鍵知識,便能確保您的上訴權利得到完整保障,讓法院順利受理上訴案件。
(一)台灣各類訴訟的上訴期間規定
我國訴訟制度對不同類型的案件設有不同的上訴期限:
- 刑事訴訟:自判決送達後10日內(刑事訴訟法第349條)
- 民事訴訟:自判決送達後20日內(民事訴訟法第440條)
- 行政訴訟:自判決送達後20日內(行政訴訟法第241條)
這些期限是絕對的,法院通常不會因為當事人的個人原因而延長。因此,若您收到判決書後有異議,最安全的做法是立即諮詢律師並準備上訴,避免因延誤而導致上訴失效的嚴重後果。
(二)裁判送達與上訴期間起算點
上訴期間是從判決書有效送達時開始計算。根據我國法律,判決書的送達方式多元,且各有不同的法律效力認定:
當您親自收到判決書時,送達效力立即生效。若由與您共同生活且具有明辨事理能力的同居人(不限親屬)代為收受,同樣視為有效送達。特別注意的是,若您居住在有管理員的大廈,管理員代收也會產生送達效力,因為管理員被視為全體住戶的受僱人。
無論您是否實際閱讀該判決書,一旦有效送達,上訴期間即開始計算,這點尤為重要。
(三)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的計算差異
不同類型的訴訟案件,其上訴期間規定也有所不同:
刑事訴訟的上訴期間較短,依據刑事訴訟法第349條規定為10日。而民事和行政訴訟則相對寬鬆,上訴期間為20日。上訴期間的計算均自判決送達的次日起算,而非送達當日。
此外,還有「在途期間」的概念需要注意。當事人若住居所不在法院所在地,法律會給予額外的計算天數。例如,當事人居住地距離法院所在地超過一定距離時,可能獲得1至5日不等的在途期間。
(四)特殊情況的期間計算
上訴期間的計算還需考慮多種特殊情況,這些情況可能影響您的上訴權益。
法定假日 的處理方式
上訴期間原則上不扣除星期六、日或假日,這些日子一樣計入期間內。然而,若上訴期間的最後一天恰逢法院休息日(如週末或國定假日),則期間末日自動順延至下一個工作日。
舉例來說,若您於3月9日收到判決書,上訴期間為20日,末日原為3月29日,但因該日為星期日,期間末日將順延至3月30日星期一。
不可抗力因素的處理
遇到天災、交通中斷等不可抗力因素時,法律也提供了保障機制。若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當理由而錯過上訴期限,當事人可以向法院聲請回復原狀。
聲請回復原狀必須在障礙消除後五日內提出,並同時補行上訴程序。但請注意,這類聲請須提供充分證據證明確實因不可抗力因素而無法及時上訴,法院審查相當嚴格。
精確掌握上訴期間的計算方式,是確保您的上訴能被法院受理的基本功。若有任何疑問,建議及早諮詢專業律師,避免因計算錯誤而喪失寶貴的上訴權利。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刑事訴訟法 第349條
- 民事訴訟法 第440條
- 行政訴訟法 第241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