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確定法律概念是什麼?律師解析判斷標準!
當我們翻閱法律條文時,常會看到「公益」、「必要」、「重大」或「危險」等詞彙。這些用語之所以被稱為不確定法律概念,是因為立法者在設計法條時,刻意使用了這些具有彈性的詞彙,以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與各種複雜情況。然而,這種彈性也帶來了解釋上的挑戰。行政機關如何判斷?法院又該如何審查?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些問題,為您揭開法律專業人士如何判斷這些看似模糊概念的奧秘。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8-04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不確定法律概念的定義與法律意義
法律條文中的概念模糊性並非缺陷,而是立法者賦予法律應對複雜社會現象的智慧設計。在現代法治社會中,立法者無法預見所有可能發生的情境,因此透過不確定法律概念,為法律適用提供必要的彈性空間。這些概念雖然在表面上看似缺乏明確界限,但實際上卻是法律體系運作的重要機制。
不確定法律概念是指那些在法條中使用的抽象、一般性用語,其確切含義需要透過解釋才能在具體案例中確定。這些用語如「公共利益」、「適當方法」或「重大事由」等,都具有相當的解釋空間,使法律能夠隨著社會變遷而保持活力。
在法學理論上,不確定法律概念可分為兩大類:「經驗性不確定法律概念」和「規範性不確定法律概念」。前者如商標法中的「近似」,可透過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判斷;後者如民法中的「顯失公平」,則需結合社會價值觀念進行評估。
(一)何謂不確定法律概念及其存在原因
所謂不確定法律概念,指的是法條用語因其抽象性而產生解釋上的彈性空間。這些用語的概念模糊並非立法疏漏,而是立法技術的必然選擇。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若法律條文過於僵化,將無法因應多元複雜的社會現象。
不確定法律概念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立法者無法預見所有可能的社會情境;其次,社會價值觀念隨時代演進而變化;最後,法律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彈性,以適應不同案例的特殊性。這種彈性使法律能夠在保持穩定性的同時,也具備應對社會變遷的適應力。
(二)不確定法律概念與確定法律概念的區別
不確定法律概念與確定法律概念的主要區別在於其解釋空間的大小。確定法律概念如「成年」有明確的年齡界限(歲),「三親等內血親」有具體的親屬範圍,這些概念在適用時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價值判斷。
相對地,不確定法律概念如「正當理由」或「適當方法」則需要根據個案情況進行判斷。這種區別並非絕對,而是程度上的差異,反映了法律語言在精確性與彈性之間的平衡考量。
(三)法律體系中常見的不確定法律概念實例
台灣法律體系中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法律概念。在行政法領域,「公共利益」、「 必要時」等概念賦予行政機關一定的裁量空間;在民法中,「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誠實信用原則」等概念則體現了民事關係中的倫理要求。
刑法中的「正當防衛」、「緊急避難」等概念也需要透過具體情境判斷。這些概念模糊的法律用語,在實務運作中往往透過判例、行政解釋或學說逐漸具體化,形成較為明確的判斷標準,使法律適用更加一致且可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