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該不該廢死?政府推動廢死的原因是什麼?
儘管大法官判定「死刑釋憲案」部分合憲,但廢死派仍然不肯退讓!支持廢死的人認為,死刑不僅是對人權的踐踏,還有致命的誤判風險,司法一旦出錯,無法挽回!與此同時,反廢死陣營強硬回應:死刑不僅是正義的應報,更能震懾犯罪,是對最惡劣罪犯的終極懲罰,也是保護社會和受害者權益的最後屏障!這場關於生與死的激烈對決,至今仍在台灣社會引發強烈對立,廢死共識仍遙不可及,戰火未熄!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4-02 更新

匡伯騰 律師
內容認證
1. 主張廢除死刑的觀點
死刑存廢議題自 古以來都是社會爭論的焦點,特別是從人權與司法正義的角度來看,這更是一場艱難的對話。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謝煜偉曾指出,死刑是一種極端的懲罰,無法與其他刑罰相提並論。從「應報」的角度來看,死刑似乎是對犯下重大罪行的「理所當然」懲罰,然而除此之外,它對犯罪的預防、心理效應或是社會安全感的提升,實際上僅是附帶的結果,而非其真正目的。這也揭示了死刑與人權之間的深刻矛盾。
支持廢除死刑者強調,不論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所有人都應該享有基本人權。若我們選擇對加害者施以死刑,不僅無法彌補受害者的傷痛,反而剝奪了加害者改過自新的機會,這無疑是對人權的二次侵害。這個論點經常遭到反對者的猛烈攻擊,但從一再發生的社會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死刑並未真正阻止犯罪,也未能改善社會安全。更令人擔憂的是,死刑的存在違反了聯合國兩公約的精神,與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廢除死刑的趨勢相背離。
(1)司法審判存在變數,錯誤的判決可能變成悲劇的開端
台灣歷史上已有多起死刑冤案被平反,這些案件讓我們不禁反思司法審判的漏洞與錯誤的可能性。數據顯示,曾有7位死刑定讞者最終獲得平反,其中3人甚至已經遭到槍決,這些無法挽回的生命,揭示了司法錯判帶來的深刻人權傷害。當死刑錯判發生,法律的正義被嚴重扭曲,對人權的侵害更是無法彌補。
主張廢除死刑者指出,冤獄的存在讓我們更加需要慎重面對判決的每一個環節。以恐懼為基礎,快速槍決罪犯,不但有誤判的風險,更可能使無辜者遭受永遠無法挽回的傷害。畢竟,死刑是一個無法倒轉的決策,任何司法錯誤都無法彌補。因此,與其依賴極端手段,不如考慮以永久監禁或隔離的方式來替代,既保障社會安全,也能保留犯人最基本的人權。
(2)用死刑作為威懾,並不能遏止罪惡的蔓延
關於死刑是否能有效威懾犯罪,一直存在巨大爭議。有些人相信死刑能震懾潛在的罪犯,但統計數據卻難以證實這一點,且刑罰加重與治安改善通常沒有正相關。無數研究顯示,真心想犯重罪的人,不會因為害怕死刑而收手,而本來無意犯罪的人也不會因死刑的缺席而突然產生殺意。因此,死刑是否能真正降低犯罪率,始終是一個未解的謎團,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3)國家存在的意義在於保障,而非剝奪人民的生命權
死刑作為 國家公權力的最極端形式,直接剝奪了人類最基本的權利——生命權。一旦死刑執行,生命便無法重來,即使日後證實判決錯誤,也已經無法挽回那逝去的生命核備剝奪的自由權。這種不可逆的懲罰與保障人權的核心價值完全背離,暴露了國家權力行使的極限。
(4)多數死刑犯來自邊緣弱勢,映照出社會不平等真相
死刑犯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統計數據顯示,台灣的死刑犯中有七成僅具國小或國中學歷,教育資源的匱乏讓他們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許多人無法獲得穩定工作,經濟拮据,最終鋌而走險,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人多來自社會底層,無業者或工人居多,且不乏精神障礙或智商低落的個案。當法律資源無法平等地提供時,這些弱勢者便成為了司法體系中最容易受害的群體。
然而,這並非在為犯罪開脫,而是強調死刑制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中低階級往往因資源不足而面臨偏見的判決,我們應關注的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社會不平等,為弱勢群體提供更多支持,避免悲劇的重演。簡單地透過死刑將這些人排除社會,並不能解決社會中的結構性問題,反而讓我們忽略了真正該改變的現實。只有消除不平等,才能減少犯罪的發生,創造更公正的社會。
(5)死刑只是情緒的宣洩,修復式司法才是治癒傷痛關鍵
修復式司法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正義視角,強調透過對話與溝通,讓加害者與被害者有機會面對面表達感受,修補犯罪所帶來的創傷。這不僅有助於加害者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減少重犯的可能性,也讓被害者在過程中尋求真相,釋放負面情緒,逐漸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與傳統著重懲罰的司法不同,修復式司法關注的是關係的修復與心靈的療癒,賦予正義新的意涵,讓社會不僅懲罰錯誤,更鼓勵重新開始的可能。
2. 反對廢除死刑的聲音
支持死刑的論點多從應報正義與犯罪嚇阻的角度切入。根據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員許家馨的觀點,死刑的存廢牽涉不同價值體系的衝突,立法機關應保有政策選擇的彈性。對支持者而言,死刑是對「殺人償命」這一古老正義觀念的延續,反映出「以牙還牙」的復仇心理,這也與華人傳統文化背景有著密切聯繫。
支持死刑的一方認為,將重罪犯終生監禁,不僅耗費大量納稅人的錢,還難以確保他們是否能被真正教化。重大罪犯的再犯風險極高,更讓大眾對罪犯假釋重返社會感到恐懼。對於受害者家屬而言,廢除死刑更無法交代公道,因為現行的配套措施尚未足夠完善。在此背景下,死刑被視為維護社會正義與保障社會安全的必要手段,至少在找到更可靠的替代方案之前,它的存在與執行是不可或缺的。
(1)以死刑震懾惡行,讓罪犯在跨越底線前心生畏懼
死刑作為最嚴厲的懲罰,被認為具有強大的震懾力,這是支持者的一大論點。面對可能失去生命的代價,潛在的犯罪者往往會在行動前猶豫再三,因為一旦踏錯,便是無法回頭的結局。死刑的存在,就像高懸在法律上空的利劍,提醒社會大眾違法的後果將無比沉重,也在實際上對犯罪的發生起到威懾作用。這種無形的壓力,使得犯罪念頭在萌芽之際就被扼殺。
(2)死刑彰顯罪惡的深重,讓應報正義得以落實
支持死刑者認為,面對殘酷的重罪,唯有死刑才能展現出罪行的嚴重性,並實現應報正義的理念。「以命償命」的觀點深入人心,特別是在2022年台南殺警案中,死者家屬強烈抨擊廢死運動,認為這只是一種政治操作,忽視了受害者的基本權益。保留死刑則能為受害者及其家屬伸張正義,確保加害者為其惡行付出應有的代價。
「應報理論」是死刑存續的核心支柱,強調犯下惡行者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理念不僅是一種古老的正義觀念,更是司法懲罰的核心原則。當加害者以最極端的方式剝奪他人生命時,只有死刑才能作為對應的懲罰手段。支持者堅信,死刑是實現正義的絕對需求,無其他刑罰能夠滿足這一點。因此,死刑的存在,不僅是對法律的尊重,更是對受害者的公道交代。
(3)司法誤判與廢死無關
司法誤判這件事情其實跟實體法的處罰方法是否一定要綁定,是有疑問的,程序上有無落實正當法律程序,與刑罰究竟能否剝奪生命,恐怕是兩回事情。
(4)守護社會安全,也為被害者權益築起堅固的屏障
支持死刑的聲音強調,死刑是維護社會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能有效阻止累犯再次威脅無辜民眾。透過死刑的執行,正義得以彰顯,讓受害者家屬的傷痛獲得一絲撫慰。若死刑定讞後遲遲不執行,除了讓受害者家屬心生無力,死囚也可能陷入「待死」的絕望狀態,進一步加劇司法不公。這種懸而未決的狀態,不僅挑戰社會秩序,更讓正義顯得遙不可及。
3. 世界死刑現況,各國在人權與法律之間的拉鋸戰場
近年來,全球廢除死刑的聲浪愈發強烈,許多國家已經簽署國際公約,邁向廢除死刑的目標。台灣在2009年簽署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其中明確指出簽署國應以逐步廢除死刑為最終目標,這顯示台灣也在朝向這個方向努力。
根據統計,全球199個國家中,有144個國家已全面廢除死刑或至少10年未執行死刑,佔全球超過7成。
令人關注的是,在部分國家,死刑的適用範圍不僅限於殺人等重大罪行,甚至對於毒品犯罪、通姦、同性戀行為及政治異議等行為也可能處以死刑,且有些國家允許對未成年人執行死刑。這樣的現象不僅凸顯了國際社會對於死刑存廢的深刻分歧,也引發了更多關於人權與司法公正的討論。
(1)已開發國家中,仍執行死刑的4個國家
全球已開發國家中,保留死刑的國家已寥寥無幾,目前僅剩美國、日本、新加坡與台灣堅持執行死刑制度。相較於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歐盟等其他已開發國家早已徹底廢除死刑,這4個國家選擇走上截然不同的路徑。這一現象引發了全球對正義、法律與人權之間 的深層思考,死刑在這些國家中繼續存續,與國際社會的廢死潮流形成鮮明對比。4國的這項決策,也為國際間的死刑存廢議題增添了更多的討論與爭議。
(2)死刑執行數最高的5個國家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死刑執行數最高的5個國家分別為中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和美國。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和伊朗的死刑執行數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而美國則是唯一進入這份榜單的已開發國家。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保留死刑,但執行次數並不算高。
在「死刑釋憲」辯論中,支持與反對雙方各自從人權、司法正義、應報原則與社會安全等角度提出強有力的論點。死刑存廢作為一個牽涉法律、道德與人權的複雜議題,仍在台灣社會引發激烈討論。一方面,支持者堅持死刑是維護正義與社會安全的必要工具;另一方面,反對者則質疑死刑的道德正當性,認為即使面對最惡劣的罪行,國家也無權剝奪生命。
要解決台灣的死刑爭議,凝聚社會共識,仍需依賴持續的理性對話與深度溝通。唯有在尊重多方觀點的前提下,台灣才能在這個敏感議題上逐步找到共識,為未來指引出一條更公正的人道之路。
以上是關於廢死的相關資訊,如果對於廢死等還有其他疑慮,或是想了解更多法律相關知識,都歡迎點擊下方免費諮詢按鈕!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刑法 第33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匡伯騰 律師
匡正國際法律事務所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