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結意思是什麼?律師解析法律效力與責任!
當您收到法院通知要求出庭作證時,可能會遇到「具結」這個法律用語。這個詞彙在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但在法律領域卻有著重要的地位。簡單來說,它代表「掛保證」的意思,是一種嚴肅的法律承諾。本文將由專業律師角度,深入解析這一法律概念的確切 含義、適用情境及其法律後果。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29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具結意思與法律定義解析
(一)具結的基本概念與用途
具結在法律上的基本意思是指當事人在法庭或法律程序中,對自己所陳述內容的真實性進行保證的行為。這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宣誓,更是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
在台灣的法律體系中,具結主要用於確保證人或鑑定人提供真實的證詞或鑑定意見。當一個人在法庭上具結後,就等同於向法院和社會作出了嚴肅的承諾: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的。
具結的主要用途包括:
- 確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
- 增加證詞的可信度
- 為虛假陳述設立法律責任機制
- 提醒證人或鑑定人陳述真實的重要性
- 作為法院評估證詞可信度的參考依據
當證人或鑑定人具結後,他們的陳述將被視為具有較高的證明力,同時也承擔了更大的法律責任。具結程序通常包括朗讀結文並簽名,這一過程不僅是形式上的儀式,更是對具結人的嚴肅提醒。
「結文」是具結程序中的重要文件,其內容通常包含「今為○○○年度○字第○○號○○案件作證,當據實陳述,絕無匿、飾、增、減,如有虛偽陳述,願受偽證之處罰,謹此具結。」這樣的文字。具結人需要在理解這些內容的基礎上簽名確認。
(二)具結與宣誓、保證的區別
在法律術語中,具結、宣誓和一般保證雖然概念相近,但在法律效力和適用場合上有明顯區別。了解這些差異對於正確理解法律程序至關重要。
具結是台灣法律體系中特有的程序,與西方國家常見的宣誓有所不同。宣誓通常涉及宗教元素,如美國法庭上的按聖經宣誓;而具結則是純粹的法律程序,不涉及宗教因素。這一區別反映了不同法 律文化的特點。
與一般口頭保證相比,具結具有更強的法律約束力,因為它有明確的法律後果—違反具結可能構成偽證罪。一般保證可能只是道德層面的承諾,而具結則直接連結到法律責任。
在形式上的區別包括:
- 具結通常需要書面形式(結文)並由具結人簽名確認
- 宣誓可能涉及宗教儀式或象徵物
- 一般保證可能只是口頭承諾,無需特定形式
- 具結在台灣法律中有明確的程序規定
- 具結違反後的法律後果更為嚴重
在法律效力上,具結後的陳述在訴訟中具有特殊的證明力,法院通常會給予較高的採信度。這也是為什麼在重要的法律程序中,法院會要求相關人員進行具結。
2. 具結程序與適用場合
(一)法庭上的具結程序與流程
在台灣法庭上,具結程序遵循一套嚴謹的流程。當證人或鑑定人出庭時,法官會先確認其身分,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及身分證字號等基本資料。
確認身分後,法官會詢問證人是否願意具結作證。若證人同意,法院會提供一份結文,由證人親自朗讀。這份結文通常包含對真實陳述的承諾,以及對虛假陳述後果的認知。
朗讀完畢後,證人需在結文上簽名,正式完成具結程序。若證人因某些原因無法朗讀結文,例如不識字或視力障礙,法院會安排書記官代為朗讀,並向證人詳細解釋結文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具結通常在證人開始陳述前進行,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能在陳述後才進行。無論何時進行,一旦完成具結,證人就負有真實陳述的法律義務。
若證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具結,法院可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下的罰鍰,這顯示了法律對具結程序的重視程度。
(二)具結的常見情境與案例
具結在多種法律情境中都有適用,最常見的是在法庭訴訟過程中。以下是幾種典型情境:
- 刑事案件中,目擊證人、被害人、專家證人等都可能被要求具結後作證
-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證人需要具結,以增加證詞的可信度
- 行政訴訟和調查程序中,相關人員同樣可能被要求具結
- 財產糾紛案件中,證人需具結確保其對財產狀況的陳述真實完整
- 醫療糾紛案件中,醫療專家作為鑑定人出庭時的具結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證人年齡未滿16歲或有精神障礙,法律規定可免除具結義務,這體現了法律的人性化考量。
(三)不同類型的具結文書格式
在台灣法律體系中,具結文書的格式會根據不同的法律程序和目的而有所差異。
最常見的具結文書包括:
- 證人具結書:包含案件基本資料(如案號、案由)、證人個人資料、具結誓詞及證人簽名欄
- 鑑定人具結書:除基本格式外,誓詞內容強調鑑定過程的公正客觀
- 翻譯人具結書:著重於翻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 當事人具結書:用於當事人對特定事實的確認
- 書狀具結書:用於確認書面陳述的真實性
在具結書中,通常會包含一段誓詞,例如:「本人據實陳述,絕無匿、飾、增、減,如有不實,願受偽證之處罰。」這段誓詞明確表明,具結人保證所陳述內容完全屬實。
同時,誓詞也提醒具結人,若有虛偽陳述,將面臨偽證罪的刑事責任。具結人在具結書上簽名,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莊重的承諾。
雖然不同類型的具結文書格式 有所差異,但所有具結文書的核心目的都是確保陳述的真實性,並明確告知具結人虛假陳述的法律後果。
3. 違反具結的法律後果與應對之道
在台灣法律體系中,具結不只是一種法律用語,更是一種具有嚴肅法律效力的行為。違反具結後果相當嚴重,可分為兩大面向:刑事責任與證據效力。
根據刑法第168條規定,任何人在具結後作虛假陳述,將構成偽證罪,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這項規定清楚展現了法律對司法真實性的重視程度。此外,若證人應具結而未具結,其證言在刑事案件中將失去證據效力,無法作為法院判決依據。
當您收到法院通知擔任證人時,請記住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保持冷靜,充分理解具結意思及其法律效力。在出庭前,請仔細回想相關事實,確保記憶清晰準確。作證時,只陳述您親身經歷或直接知道的事實,對不確定的事項,應明確表示不確定或不知道。
若發現先前陳述有誤,應立即向法院說明並更正。對具結程序有疑問時,可向法院請求解釋或尋求律師協助。正確理解並遵守具結要求,不僅是對司法制度的尊重,也能保護自己免受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刑法 第168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