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發是什麼?律師解析與報案、告訴的差別!
「告發」是指任何人向偵查機關申報犯罪事實的行為,不需要有請求追訴的意思表示。與「告訴」不同的是,告訴僅限於犯罪被害人才有權提出,而進行犯罪舉報則不限於被害人,任何發現犯罪事實的人都可以向相關單位提出。本文將由專業律師角度,深入淺出地解析這些法律概念的定義、意義 及關鍵差別,讓您在需要時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31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快速跳轉目錄
1. 告發的定義與法律意義
告發制度是台灣司法體系中讓公民參與打擊犯罪的重要管道。無論是否為犯罪被害人,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告發機制,向執法單位提供犯罪線索,協助維護社會秩序。
(一)告發的法律定義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告發是指任何人向偵查機關申報犯罪事實的行為。與其他法律程序不同,告發不需要表明請求追訴的意思,任何人只要知悉犯罪嫌疑,都可以提出。
告發可以透過口頭或書面方式向檢察官或司法 警察官提出,目的是讓偵查機關得以啟動調查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告發者不限於犯罪被害人,這是它與告訴的主要區別之一。
(二)告發的法律效力
告發一旦提出並被偵查機關受理,將正式啟動刑事偵查程序。不同於告訴,告發沒有時效限制,也不能撤回。偵查機關收到告發後,有義務依法進行調查,確認是否存在犯罪事實。
若經調查確認有犯罪事實,檢察官將依法提起公訴;若查無犯罪事實或證據不足,則會做出不起訴處分。告發的法律效力在於觸發國家公權力介入,但最終是否追訴犯罪,仍取決於檢察官的裁量。
(三)何時可以進行告發
當您發現任何違反刑法的行為時,無論您是否為被害人,都可以進行告發。特別是在公共利益受損、社會秩序被破壞或發現重大犯罪時,告發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告發沒有時效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時候發現犯罪事實,都可以向偵查機關提出告發。對於非告訴乃論的犯罪,告發是啟動司法程序的有效方式,讓執法單位能夠及時介入調查。
(四)如何正確進行告發並維護自身權益
進行告發時,準備充分的證據是關鍵第一步。收集相關照片、影片、文件或證人證詞,這些都能幫助檢察官或警察更快掌握案情。告發程序可透過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但書面告發通常更為正式且有記錄可循。
提出書面告發時,應清楚說明犯罪事實、發生時間、地點及涉案人員等重要資訊。告發書不需使用特定格式,但內容越詳細越有助於調查。若選擇口頭告發,可直接前往警察局或檢察署陳述,工 作人員會協助記錄。
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告發人可要求相關單位開立告發證明,作為日後追蹤案件進度的依據。依法律保障,檢察官或司法警察接獲告發後,有義務進行初步調查,不得無故拒絕。
值得注意的是,惡意告發或提供虛假資訊可能構成誣告罪,因此確保告發內容真實非常重要。若擔心遭受報復,可向相關單位說明情況,尋求適當的保護措施。
2. 告發、報案與告訴的關鍵差異
(一)報案的定義與流程
報案是指民眾向警察機關通報犯罪或可疑事件的行為,是最基本的犯罪通報方式。當您發現可能的犯罪行為時,可以透過多種管道進行報案。
報案流程相對簡便,通常可透過撥打110電話、親自前往警察局或派出所,或使用網路報案系統進行。報案時只需提供事件的基本描述和相關資訊,警方會記錄並展開初步調查。這是啟動警方介入的第一步,適用於各種情況,包括財產損失、人身安全威脅或目睹犯罪行為等。
(二)告訴的定義與特性
告訴是犯罪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向偵查機關申報犯罪事實,並明確表示請求追訴犯罪的意思表示。告訴具有特定的法律特性,使其與其他通報方式有所區別。
告訴的主要特點包括:僅限於被害人或與被害人有特定關係的人才能提出;對於告訴乃論之罪(如妨害名譽、妨害秘密等),必須有告訴才能追訴;告訴有六個月的時效限制,自知悉犯人時起算;此外,告訴可以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前撤回,一旦撤回則不得再行告訴。
(三)三者 在法律程序上的差異
在法律程序上,這三種行動有著根本性差異。報案主要是通知警方,不一定會啟動正式偵查程序;告訴是被害人請求追訴,對告訴乃論罪行是必要條件,有時效限制且可撤回;告發則是任何人都可提出,無時效限制且不可撤回。
此外,告訴和告發通常直接向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提出,而報案則多向一般警察機關為之。三者在啟動偵查的效力和後續法律程序上也有明顯不同。
(四)不同情境下的選擇建議
面對不同情境,選擇適當的法律行動至關重要:若您是犯罪被害人且犯罪屬於告訴乃論之罪,應提出告訴;若發現與自己無關的犯罪行為或公共利益受損情況,可進行告發。
若遇緊急情況或需要警方立即介入,報案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對於複雜案件,建議先諮詢專業律師,以確保選擇最有利於保護自身權益的法律途徑。正確的選擇不僅能節省時間,更能確保您的權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