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式後請喪假可以嗎?律師解釋勞基法喪假規定
依照行政院勞動部頒發的《勞工請假規則》,勞工可依照親屬關係申請不同天數的喪假。值得注意的是,勞基法對喪假申請時間並無嚴格限制,不一定要在親人過世當下或告別式前立即申請。實務上,大多數企業允許員工在百日內彈性安排喪假,這符合台灣民間習俗的治喪期間。這種彈性安排讓員工有足夠時間處理後續事宜,同時也能調整自己的心情。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6-10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勞基法喪假規定概述
當面臨親人離世的困難時刻,勞基法的喪假規定為勞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喪假制度的設立,目的是讓員工請假處理親屬後事並有足夠時間調適心情,這是勞工基本權益的重要保障。
在台灣,喪假申請受到《勞工請假規則》明確規範,雇主必須依法給予員工適當的喪假天數。這項規定不僅體現了對傳統孝道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 現代勞動法對人性關懷的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喪假與其他假別如特休假、病假有明顯區別。喪假期間,勞工不僅可以獲得全薪,還能保有其他福利待遇,這是法律對於員工在特殊時期的特別保障。
(一)喪假天數與適用親屬範圍
依據《勞工請假規則》第3條,員工請假的喪假天數是根據與逝者的親屬關係遠近而定。父母、養父母、繼父母或配偶死亡時,員工可請喪假8日;祖父母、子女、配偶之父母、配偶之養父母或繼父母死亡時,可請喪假6日。
至於曾祖父母、兄弟姊妹或配偶之祖父母死亡,則可請喪假3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外祖父母的喪假天數與祖父母相同,都是6日。
(二)喪假薪資計算與權益保障
勞基法明確規定,喪假期間的薪資必須照常發給,雇主不得有任何扣減。這項規定確保了員工在處理喪事期間不會因經濟壓力而增添負擔,能夠專心處理親人後事。
另外,雇主不得因員工請假處理喪事而扣發全勤獎金或其他福利。若喪假期間剛好遇到例假日或國定假日,這些假日不計入喪假天數,員工的喪假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若雇主違反上述規定,拒絕給予員工應有的喪假或扣減薪資,員工可向當地勞工局申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了解這些規定,有助於勞資雙方在面對喪假問題時能夠依法處理,減少不必要的爭議。
(三)喪假申請流程與必要文件
在處理親人離世後的事務時,了解喪假申請的正確程序和所需文件至關重要。雖然面對親人離世已經相當悲痛,但適當運用法律賦予的喪假權益,能讓員工有足夠時間處理後事並調適心情。
根據勞工請假規則,喪假申請並無嚴格的時間限制,員工可依實際需求在合理期間內提出申請。不過,為確保申請過程順利,仍需注意相關規定與程序。
申請喪假所需證明文件
依據勞工請假規則第10條但書規定,雇主有權要求員工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常見的喪假證明文件包括:
- 訃聞
- 醫院開立的死亡證明
- 戶籍機關的除戶證明文件
提供這些文件時,應清楚標明與過世親屬的關係,以便雇主確認喪假天數的適用範圍。雖然法律未強制規定必須提供證明,但準備齊全的文件能加速審核過程。
向雇主提出申請的正確方式
向雇主申請喪假時,建議採用書面形式,以確保權益得到保障。申請時應包含以下資訊:
- 請假事由(喪假)
- 過世親屬的稱謂與關係
- 親屬過世日期
- 預計請假的時間段
若公司有特定的請假表格或線上系統,應依照公司規定的程序提出申請。提前與主管或人資部門溝通,也有助於請假安排更加順利。
2. 告別式後請喪假是否合法?喪假相關常見問答!
告別式後是否還能請喪假?這是許多台灣勞工在面臨親人離世時的常見疑問。當我們送走摯愛的親人後,可能還需要時間處理後續事宜或調適心情,此時對於喪假的申請權利便顯得格外重要。
從法律角度來看,勞基法對喪假申請的時間點並無嚴格限制,這意味著勞工在告別式結束後仍有權利申請剩餘的喪假。台灣的喪葬文化涵蓋多個階段,從初期的治喪準備到後續的各項儀式,整個過程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因此法律給予了勞工在時間安排上的彈性。
(一)喪假申請時間的法律彈性
勞基法雖然明確規定了不同親屬關係的喪假天數,但對於何時申請並未設下明確時限。根據實務慣例,喪假通常建議在親人過世後的百日內請畢,這與台灣傳統的「百日」習俗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依據內政部函釋,勞工可因治喪禮俗需要而分次申請喪假。這項解釋充分考量了台灣傳統喪葬文化的特性,讓勞工能夠根據實際需求,在不同的治喪階段彈性運用喪假。
(二)常見的喪假申請迷思
許多員工在申請喪假時常有以下誤解:
- 迷思一:喪假必須一次請完。實際上,勞工可根據需求分次申請,每次至少半天。
- 迷思二:告別式後就不能請喪假。法律並無此限制,員工可在告別式後繼續申請剩餘天數。
- 迷思三:喪假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如七天或一個月內)申請完畢。法規無此限制,但實務上建議在百日內請畢。
了解這些申請流程和避開常見誤區,能幫助員工在面臨親人離世時,更順利地運用法律賦予的喪假權益,專心處理後事並調適心情。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勞工請假規則 第3條
- 勞工請假規則 第10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