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定義、實踐介紹,律師解析疑慮!
法律明確性原則扮演著守護人民權利的重要角色。這個原則要求所有法規條文都必須清楚明白,讓一般民眾能夠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法律條文不能寫得模糊不清,讓人搞不懂到底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根據司法院的解釋,這個原則包含三大核心要素:可理解性、可預見性和可審查性。這些要素確保法律條文不僅讓人看得懂,還能讓民眾預期後果,並透過司法程序獲得保障。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0-30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法律明確性原則的核心概念與重要性
法律明確性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家的基石,確保人民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這個原則不僅保護個人權益,更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希望知道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麼行為可能觸法。法規明確性讓每個人都能清楚了解法律規範,避免因為不知情而違法。
(一)法律明確性的基本定義
法律明確性原則要求所有法規條文都必須清楚易懂。這個原則有三個重要標準:
- 可理解性:一般民眾能夠理解法條的意思
- 可預見性:人民可以預期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
- 可審查性:法院能夠進行司法審查和法律解釋
這個原則並不要求每個法條都寫得鉅細靡遺。立法者可以使用抽象概念,只要符合上述三個標準即可。
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明確指出,法規明確性要求並非指法律文義必須具體詳盡。立法者仍可考慮生活事實的複雜性,適當運用不確定法律概念。
(二)台灣法制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台灣的憲法架構下,法律明確性原則具有憲法層次的保障意義。這個原則直接關係到人民的基本權利保護。
我國大法官透過多號解釋,建立了完整的明確性審查標準。這些法律解釋為後續的立法和司法實務提供重要指引。
特別是在專門職業人員的行為準則方面,大法官認為即使使用抽象概念,只要意義不難理解,就不違反明確性原則。這為立法技術提供了彈性空間。
台灣法院在審理案件時,經常需要判斷法條是否符合明確性要求。這個過程中,法律明確性成為保護人民權益的重要工具。
(三)法律不明確的實際問題與風險
當法律條文模糊不清時,會產生許多嚴重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個人,也會動搖整個法治基礎。
首先是預期可能性的喪失。人民無法預知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生活在不確定的恐懼中。這種情況下,守法變成一件困難的事。
其次是執法標準不一致的問題:
- 不同執法人員可能有不同的法律解釋
- 相同案件在不同時間可能有不同處理方式
- 民眾對執法公正性產生質疑
- 法律威信受到損害
另一個重要風險是司法審查的困難。當法條本身不夠明確時,法官很難進行有效的司法審查。這會導致權力分立制衡機制失效。
最後,法律明確性不足還會造成立法品質下降。立法者可能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而故意使用模糊用詞。這種做法最終會傷害民主法治的根基。
因此,維護法律明確性原則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保護人民權利和維護法治精神的根本要求。
2. 法律明確性原則在司法實務中的具體應用
透過真實的司法案例,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法律明確性原則如何在法庭中發揮作用。司法實務不僅是檢驗法律條文是否明確的試金石,更是法律不確定性問題的最佳解決場域。當抽象的法律概念遇上複雜的現實情況時,法官必須在維護法治精神與確保公平正義之間取得平衡。
在台灣的司法體系中,大法官會議扮演著釐清法律不確定性的重要角色。透過憲法解釋,大法官不僅能夠確認法律條文是否符合明確性原則,更能為未來類似案件建立清楚的判斷標準。
(一)台灣重要判決案例分析
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案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例,說明法院如何處理專業法 規的明確性爭議。這個案例涉及一名會計師因為資產負債表繕打錯誤而面臨懲戒處分的爭議。
該名會計師主張,會計師法第17條所規定的「廢弛其業務上應盡之義務」以及第39條第6款的「其他違反本法規定者」等條文過於抽象。他認為這些條文違反了法律明確性原則,因為一般人難以預見何種行為會構成違法。
然而,大法官會議經過深入審理後,做出了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解釋。大法官認為,雖然相關條文確實使用了抽象概念,但對於專門職業人員而言,這些概念的意義並非難以理解。更重要的是,這些條文的適用範圍可以透過司法審查加以確認,因此仍符合明確性原則的要求。
行政法領域的應用實例
在行政法領域,條文明確化的要求特別重要,因為行政機關的裁量權直接影響民眾的權益。政府機關在制定行政法規時,必須確保條文內容具有足夠的明確性,讓民眾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
例如,環保法規中的「重大污染」概念,就需要透過具體的數值標準或判斷準則來加以明確化。如果僅僅使用模糊的文字描述,將會造成執法標準不一致的問題。行政機關因此常常需要制定施行細則或作業要點,以補強母法條文的明確性。
當民眾對行政處分有疑義時,可以透過行政救濟程序尋求救濟。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會特別檢視相關法規是否符合明確性原則,確保行政權的行使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刑法條文明確性要求
刑法領域對於條文明確化的要求更為嚴格,因為刑罰涉及人民的生命、自由等基本權利。「罪刑法定主義」要求刑法條文必須明確規定犯罪構成要件,不能使用過於抽象或模糊的概念。
在刑法實務中,如果某個條文的構成要件不夠明確,可能會被認定違反法律 明確性原則。例如,過去曾有學者質疑某些妨害風化罪的條文是否過於抽象,認為「妨害風化」的概念缺乏客觀標準。
法院在處理這類爭議時,通常會透過判例的累積來釐清爭議概念的內涵。透過一系列的判決,逐步建立起明確的判斷標準,減少法律不確定性帶來的問題。
(二)法規制定時的明確性標準
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必須遵循一定的明確性標準。這些標準包括用詞的精確性、概念的可理解性,以及適用範圍的可預見性。好的法律條文應該讓一般理性的人能夠理解其意義,並能預見違反該條文的法律後果。
在實際的立法過程中,立法機關會透過多種方式來確保條文明確化。首先,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意見,確保條文的專業性和準確性。其次,會進行公聽會或公開徵詢意見,讓社會各界有機會表達看法。
此外,立法機關也會參考其他國家的立法例,學習成功的立法經驗。透過比較法的研究,可以避免制定出過於抽象或實務上難以執行的條文。
(三)法院如何處理法律不確定性問題
當法院面對法律不確定性問題時,會採用多種解釋方法來釐清爭議。首先是文義解釋,透過分析條文的字面意義來確定其適用範圍。如果文義解釋無法解決問題,法院會進一步採用體系解釋,將爭議條文放在整部法律的脈絡中理解。
歷史解釋也是重要的解釋方法之一。法院會研究立法當時的背景資料,包括立法理由、委員會討論紀錄等,以了解立法者的真正意圖。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處理年代久遠的法律條文。
目的解釋則著重於探討法律條文所要達成的立法目的。透過分析立法目的,法院可以在多種可能的解釋中選擇最符合立法精神的解釋。這種解釋方法有助於確保法律適用 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最後,法院也會參考學說見解和比較法資料,借鑑其他法院或國家的處理經驗。透過這些綜合性的解釋方法,法院能夠有效處理法律不確定性問題,確保司法判決的品質和公信力。

3. 律師專業觀點與實務建議
從執業律師的角度來看,法律明確性原則在實務中確實面臨諸多挑戰。當民眾遇到法條不夠明確的情況時,尋求專業的法律專業諮詢是最明智的選擇。專業律師能協助解讀相關判例,提供具體的法條適用建議。
根據司法院釋字第432號解釋,專門職業人員應能憑藉專業知識判斷何種行為構成業務義務違反。這項解釋顯示,即使法規存在不確定性,仍可透過司法程序依據社會客觀價值與職業倫理進行具體認定。
對於企業與專業人士,建議建立完善的內部合規制度來因應法律不確定性。定期檢視相關法規變動,並與法律顧問保持密切聯繫,能有效降低法律風險。
展望未來,台灣法制將持續朝向更明確的方向發展。立法技術的改進與司法解釋的精進,都有助於提升法律條文的可預測性。在數位時代下,法律條文也需要更貼近民眾需求,讓一般人都能理解法律的真正意涵。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會計師法 第17條
- 會計師法 第39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