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優位原則的概念、實務運用一覽,律師教你保障權益!
法律優位原則要求所有行政行為都必須遵守法律規範。政府機關不能做出與現行法律相衝突的決定。這種消極的依法行政概念,確保行政活動不會違背立法院通過的法律。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0-29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什麼是法律優位原則:基礎概念完整解析
要真正保障自己的權益,首先必須了解什麼是法律優位原則及其運作方式。這個原則是台灣法治社會的重要支柱,直接關係到政府如何行使權力,以及民眾如何受到法律保護。
簡單來說,法律優位原則就是要求所有的政府行為都不能違背現行法律。這是一種「消極的依法行政」概念,確保行政機關不會濫用權力。
(一)法律優位原則的定義與核心精神
法律優位原則的核心精神在於「法律至上」。任何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在執行職務時,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如果行政行為與法律相衝突,該行為就是無效的。
這個原則保護民眾免受政府任意決定的影響。當政府想要限制你的權利或要求你履行義務時,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沒有法律授權,政府就不能隨意行動。
(二)法律優位原則在台灣法制體系中的地位
在台灣,法律優位原則具有憲法層級的地位。中華民國憲法第172條明確規定:「命令與憲法或法律牴觸者無效。」這條文確立了法律的優先地位。
此外,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條也強化這個原則:「法律不得牴觸憲法,命令不得牴觸憲法或法律,下級機關訂定之命令不得牴觸上級機關之命令。」
(三)法規優先性的層級關係說明
台灣的法規優先性採用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最高層是憲法,接著是立法院通過的法律,然後是各部會發布的法規命令,最後是行政規則。
這個層級制度的運作原理很簡單:
- 憲法:最高效力,所有規範都不能違背
- 法律:由立法院制定,效力僅次於憲法
- 法規命令:行政機關依法律授權制定
- 行政規則:機關內部作業規範
舉例來說,如果某個部會發布的命令與法律條文衝突,這個命令就是無效的。民眾可以依據法律優位原則,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2. 法律優位原則在台灣的實務運用案例
透過真實案例的分析,我們能更清楚理解法律優位原則的實際效力。在台灣的司法實務中,這個原則經常成為解決法規衝突的重要依據。
當不同層級的法規產生矛盾時,法律優先權就會發揮關鍵作用。讓我們從具體案例來看看這個原則如何保護民眾權益。
(一)行政決定與法律條文的優先順序
當行政機關的決定與法律條文產生衝突時,法律條文具有優先適用的效力。最典型的例子出現在勞動法領域。
針對產假期間薪資給付問題,勞基法第50條第2項僅規定「工資照給」。然而,勞動部在103年發布的函釋卻要求以「平均工資」計算產假薪資。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在105年的判決中明確指出,「工資」與「平均工資」在勞基法上的定義並不相同。法院最終認定應優先適用法律條文,而非行政機關的解釋函令。
(二)民事糾紛中的法規適用原則
在民事糾紛處理過程中,當事人經常需要援引法律優先權來維護自身權益。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例若與中央法律相衝突,中央法律必定優先適用。
例如,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土地使用規定可能與《都市計畫法》產生矛盾。此時,法院會依據法律優位原則,優先適用中央法律的規定。
這種處理方式確保了法制的統一性。同時也讓民眾在面對複雜的法 規環境時,有明確的依循標準。
(三)勞資與消費糾紛的法規優先性
在勞資爭議和消費糾紛中,法律優位原則更是頻繁發揮作用。當雇主引用某些行政命令為不當行為辯護時,勞工可以主張適用《勞動基準法》等上位法律。
消費糾紛也有類似情況。業者有時會引用行政規定來限制消費者權益,但如果這些規定與《消費者保護法》相衝突,消費者就能主張適用對自己更有利的法律條文。
這個原則讓一般民眾在面對強勢的企業或機關時,仍能透過法律優先權的保障獲得公平對待。理解這個概念,就是為自己的權益築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牆。
3. 掌握法律優位原則,成為自己權益的守護者
行政程序法第4條明確規定:「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這項條文為我們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法律武器。當您面對政府機關的決定或私人機構的規範時,法律優位原則就是您最重要的保護傘。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個原則其實很簡單。收到任何行政處分時,先檢查是否符合相關法律。在職場遇到爭議時,確認公司規定是否違反勞基法等上位法律。消費糾紛發生時,檢視業者的作法是否牴觸消費者保護法。
建議您平時多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法條內容。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妥協,而要仔細分析法律依據。記住,法律優位原則不只屬於律師,它是每位公民都能運用的權利保障工具。
透過正確理解和適當運用法律優位原則,您就能在複雜的法律環境中為自己爭取應有的權益。讓這個原則成為您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守護您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憲法 第172條
- 中央法規標準法 第11條
- 行政程序法 第4條
- 勞基法 第50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