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假有薪水嗎?律師:這幾種情況要照給!
在台灣職場中,公假有薪水嗎?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勞工朋友。答案是肯定的!根據我國勞動法規,公假期間雇主必須照常發放薪資。這意味著雇主不得因為員工請公假而扣減薪資,包含全勤獎金在內。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8-04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公假的定義與台灣法律規定
(一)什麼是公假?與國定假日和特休假的區別
公假是指勞工依法令規定應給予的假期,且在此期間工資應照給的休假類型。它是基於特定公務或法定事由而設立的假期制度,目的是保障勞工在履行公民義務或特定法定事項時的權益。
公假與國定假日和特休假有明顯區別:
- 國定假日:全國性的休假日,如元旦、春節等,所有勞 工均可享有
- 特休假:勞工依年資累積的個人休假權利,可自行安排使用時間
- 公假:因特定公務或法定事由而給予的假期,如選舉投票、兵役召集等
值得注意的是,公假的申請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不能隨意擴大解釋。勞工在申請公假時,應清楚了解自己的情況是否符合法定公假事由。
(二)台灣勞動基準法對公假的相關規定
台灣勞動基準法第43條授權勞動部訂定勞工請假規則,作為勞工請假的法律依據。在勞工請假規則第8條中,對公假雖然只有原則性的規範,但明確規定:「勞工依法令規定應給予公假者,工資應照給。」
然而,勞工請假規則並未詳細列舉可請公假的具體事由,這是因為公假的事由散見於各種不同的法令規定中,例如:
- 選舉罷免法規定的投票日
- 兵役法規定的各種召集
- 法院傳喚出庭作證
- 擔任國家考試評審委員
- 依法參加勞工健康檢查
這種法律架構使得勞工在申請公假時,需要了解各種不同的法律依據,增加了實務操作的複雜性。
(三)公假的法律依據與勞工保障
公假的法律保障主要體現在薪資權益上。根據勞工請假規則的明確規定,勞工在公假期間的工資應照給,這是勞工權益的重要保障。
雇主不得因勞工請公假而扣發薪資或全勤獎金,這一點在多項勞動部解釋令中已有明確說明。若雇主違反規定,勞工可向當地勞工局申訴,維護自身權益。
此外,公假還有以下法律保障:
- 雇主不得以勞工請公假為由,給予不利處分
- 公假期間視為正常工作,不影響年資計算
- 公假不計入曠職或缺勤紀錄
2. 公假有薪水嗎?這些情況雇主必須給付薪資
(一)選舉投票日的公假薪資計算方式
選舉投票日是最常見的公假類型之一。依照《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雇主必須給予勞工足夠時間前往投票所行使公民權利。在這段期間,雇主不僅要准假,還必須支付該日的正常工資。
薪資計算方式如下:若勞工原本當日需工作,則應獲得正常出勤的薪資;若原本為休息日,則不會因投票日而獲得額外薪資。值得注意的是,雇主不得因勞工請假投票而扣發全勤獎金或其他福利。
(二)兵役、點召、教召的公假薪資權益
依照《兵役法施行法》第43條規定,勞工因接受兵役、點閱或教育召集而請假時,雇主必須給予公假並支付薪資。勞動部(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的函釋進一步明確指出,公假時間應包含往返召集地點的必要交通時間。
這類公假的薪資計算包括:
- 基本薪資全額給付
- 交通往返時間的薪資
- 不得扣減任何津貼或獎金
(三)法院傳喚與擔任國家考試評審的公假薪資
當勞工因工作相關事由被法院傳喚出庭作證時,依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函釋,雇主應給予公假並支付薪資。關鍵在於區分是否為「工作相關事由」—若是因公司業務而出庭,則應給予有薪公假;若純屬個人私事,則適用其他假別。
同樣地,受邀擔任國家考試評審的勞工,雇主也應給予公假並依法支付薪資。這類公假的薪資計算方式與正常工作日相同,不得有任 何減損。
全日公假與部分工時的薪資計算差異
公假薪資的計算方式會因勞工的工作型態而有所不同:
全日工時勞工請公假時,應獲得當日全額薪資,計算基礎為勞工的日薪或月薪除以當月工作日數。例如,月薪3萬元、當月工作日為22天的勞工,請一天公假可獲得約1,364元薪資。
部分工時勞工則按原定工作時間比例計算。若原定當日工作4小時,時薪190元,則請公假可獲得760元薪資。雇主不得以任何理由減少這部分的薪資給付。
(四)雇主違法拒絕給付公假薪資的罰則
依照內政部函釋,雇主不得因勞工請公假而扣發全勤獎金或減少薪資。若有違反,將涉及違反《勞動基準法》第43條有關請假期間工資給付的規定。
違法的雇主將面臨嚴厲處罰:
- 依《勞動基準法》第79條第1項第3款規定,可處新臺幣2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 情節重大者,主管機關可加重處罰至最高額度的1.5倍
- 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可按次連續處罰
勞工若發現雇主違法拒絕給付公假薪資,可向當地勞工局申訴或檢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了解公假的薪資計算規定,是每位勞工應具備的基本勞動知識。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勞基法 第43條
- 勞基法 第79條
- 勞工請假規則 第8條
- 兵役法施行法 第43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