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舉噪音怎麼做?律師解析檢舉門檻與法規!
在台灣的都市生活中,噪音困擾已成為影響居民日常的重要問題。根據統計,從2021年至2023年間,台灣至少發生了6起因噪音引發的嚴重衝突事件,甚至導 致人命傷亡。面對這些擾人的噪音,許多人可能感到無可奈何,不知該如何有效處理。本文將從法律專業角度,詳細解析台灣噪音管制的相關法規、檢舉流程與管道,以及後續處理方式。透過了解這些資訊,您將能更有信心地維護自己的居住權益,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11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噪音污染對生活的影響
(一)常見的噪音來源與類型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噪音來源多種多樣,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 交通噪音:包括車輛引擎聲、喇叭聲、高速公路與鐵路運行聲
- 鄰里生活噪音:如裝修施工、家庭聚會、寵物吠叫聲
- 商業活動噪音:餐廳、夜市、KTV等場所產生的喧嘩聲
- 工程施工噪音:建築工地的機械運作聲、敲打聲
(二)噪音對身心健康的危害
長期暴露在高分貝噪音環境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研究顯示,噪音污染可能導致:
- 聽力損傷與耳鳴問題
- 睡眠品質下降,引發失眠與疲勞
- 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加,提高焦慮與憂鬱風險
- 長期心血管健康問題,如高血壓與心臟疾病
- 工作與學習效率降低,注意力難以集中
(三)台灣噪音問題現況統計
台灣的噪音問題呈現持續增長趨勢。環保署資料顯示,都會區噪音陳情案件年年攀升,其中以台北、新北、桃園等人口密集地區最為嚴重。住宅區的鄰里噪音與營業場所噪音佔投訴案件的最大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噪音投訴案件處理成功率仍有待提升。許多案件因取證困難或噪音源不固定等因素,導致後續處理效果不彰,這也是為何許多民眾對噪音污染感到無力解決的主要原因。
2. 台灣噪音管制法規與分貝標準
為了維護居民的安寧與健康,台灣制定了完善的噪音管制法規,並設立了不同區域的分貝標準。噪音問題在法律上主要受到《噪音管制法》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的規範,這些法規為民眾提供了對抗噪音污染的法律依據。
根據《噪音管制法》第3條定義,任何超出管制標準的聲音,即被視為噪音。環保 署依照不同區域特性,將全台劃分為四大類噪音管制區,並針對各時段訂定不同的分貝限制。這種分級管制的方式,能夠在保障居民生活品質與允許正常社會活動間取得平衡。
噪音管制的時間分為日間、晚間及夜間三個時段,不同區域在各時段都有特定的噪音限制標準。尤其夜間噪音管制更為嚴格,以確保民眾有良好的睡眠環境。
(一)噪音管制法重點條文解析
《噪音管制法》的核心在於第7條,授權各縣市政府依據當地特性劃定噪音管制區。第8條則規定任何人不得在指定區域內製造超過標準的噪音,這是噪音控制的基本原則。
此外,第10條賦予主管機關對違規噪音源進行稽查、檢測及處分的權力,確保法規能有效執行。第12條則針對營業場所及娛樂設施的噪音管制作出特別規定。
(二)不同區域與時段的噪音標準
依照《噪音管制區劃定作業準則》第2條,噪音管制區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維護安寧之區域,如醫療、文教區;第二類為較安靜之住宅區;第三類為工商混合區;第四類則為工業區。
各類區域的噪音標準依時段有所不同,例如第一類日間為上午6點至晚上8點,晚間則是晚上8點至晚上10點,夜間則是晚上10點至隔日上午6點。隨著時間越晚,允許的分貝越低。
住宅區噪音標準
第二類管制區(住宅區)的噪音標準較為嚴格,日間不得超過60分貝,晚間55分貝,夜間則限制在50分貝以下。這確保了居民能在家中享有安靜的環境,特別是夜間休息時段。
商業區噪音標準
第三類管制區(商業區)的標準相對寬鬆,日間允許70分貝,晚間65分貝,夜間仍需控制在55分貝以下。這考量了商業活動的需求,同時也保障了夜間的基本安寧。
工業區與特殊區域標準
第四類管制區(工業區)有最寬鬆的標準,日間可達80分貝,晚間70分貝,夜間也允許65分貝。特殊區域如機場、港口周邊則有專門的噪音管制規範,考量其特殊運作需求。
(三)違規噪音的法律罰則
若以營業工程為例,若違反噪音管制標準,則將依照噪音管制法第24條之規定,處新台幣1萬8千元至18萬園之罰鍰,並要求其限期改善。若經限期改善仍未符合噪音管制標準者,得依下列規定按次或按日連續處罰,或令其停工、停業或停止使用,至符合噪音管制標準時為止;其為第十條第一項取得許可證之設施,必要時並得廢止其許可證。
對於深夜擾人安寧的行為,《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2條也有規定,可處新台幣一萬元以下罰鍰或申誡。這雙重法律保障,為民眾提供了對抗噪音污染的有力工具。
3. 檢舉噪音的完整流程與管道
要成功檢舉噪音污染,掌握完整的檢舉流程與適當的管道至關重要。無論是惱人的工地噪音或是鄰居製造的擾人聲響,有系統地收集證據並選擇正確的檢舉管道,能大幅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
在台灣,檢舉噪音有多種官方途徑,但在正式提出檢舉前,充分的準備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以下將詳細說明從證據收集到正式檢舉的完整流程,幫助您有效維護居住環境的安寧。
(一)檢舉前的證據收集技巧
成功的噪音檢舉需要充分的證據支持。建議使用符合國際電工協會標準的分貝計進行測量,或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記錄噪音程度。收集證據時,應注意記錄噪音的頻率、持續時間以及對您日常生活的具體影響,這些細節將成為檢舉的有力依據。
噪音錄音與測量方法
使用手機錄製噪音時,建議將鏡頭對準分貝計,同時錄下量測值與噪音聲響。測量時應選擇dB(A)加權模式,這是環保單位認可的標準測量方式,能更準確反映人耳對噪音的感知程度。
時間記錄與影響描述
詳細記錄噪音發生的日期、時段及持續時間,並描述噪音對您生活的具體影響,如影響睡眠、工作或學習等。這些記錄能幫助主管機關評估噪音的嚴重程度,提高檢舉的有效性。
(二)各種噪音檢舉管道
台灣提供多種檢舉噪音的官方管道,應根據噪音來源選擇適當的檢舉途徑。針對不同類型的噪音污染,相應的主管機關和處理流程也有所不同。
對於工廠、營業場所或工地噪音等特定場所產生的噪音,應向環保局提出檢舉;而對於鄰里生活噪音,則可透過警察局或市民專線尋求協助。選擇正確的檢舉管道能加速問題的解決。
環保局專線檢舉
針對《噪音管制法》第9條規定的特定場所噪音,可直接撥打當地環保局專線檢舉。專線人員會記錄您的檢舉內容,並安排稽查人員前往現場進行噪音測量與評估。
線上檢舉系統使用方法
環保署設有公害污染陳情網路系統,提供24小時線上檢舉服務。使用時需註冊帳號,填寫噪音來源、地點及影響情況,系統會自動分派至相關單位處理,並提供案件追蹤功能。
1999市民專線
對於一般生活噪音,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尋求協助。專線人員會依噪音類型轉介適當單位處理,如鄰居噪音會轉介警察局,而工地噪音則轉介環保局或工務局。
(三)填寫檢舉表格的關鍵要點
無論採用何種檢舉管道,填寫檢舉表格時應提供完整且準確的資訊。明確描述噪音來源的位置、噪音特性(如敲打聲、機械聲)以及發生的時間模式(如每天早上七點)。
同時,應詳述噪音對您生活的具體影響,如影響睡眠品質或造成身心壓力等。提供的資訊越詳細,相關單位越能有效評估並處理您的檢舉案件,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四)檢舉後的處理流程與實用建議
提出噪音檢舉後,環保局會派員前往現場量測噪音值。若確認超過法定標準,將對噪音源處以罰鍰並限期改善。但若對方仍不改善,住在公寓大廈的居民可善用《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2條「惡鄰條款」,透過管委會要求噪音製造者限期3個月改善,若仍未改善,可訴請法院強制遷離。需注意此條款僅適用於社區住宅,一般透天厝無法適用。
面對持續的街道噪音,建議聯合多位居民共同向相關單位反映,提高問題被重視的機率。同時,可考慮採取居家隔音措施,如安裝隔音窗或使用隔音材料,暫時改善生活品質。
處理噪音問題時,暴力絕非解決之道。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才是根本之策。社區應設立住戶與管理者間的溝通平台,讓居民遇到噪音問題時能即時反映,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維護和諧的居住環境。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噪音管制法 第3條
- 噪音管制法 第7條
- 噪音管制法 第8條
- 噪音管制法 第10條
- 噪音管制法 第12條
- 噪音管制法 第24條
- 社會秩序維護法 第72條
-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第22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