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只有收管理費!社區管委會的權利與義務你一定要知道!
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管委會可是掌握社區運作大權的小型「行政單位」。管委會負責管理共用設施、運用公共基金,甚至能幫沒保險的住戶代辦公共意外責任險。主委還能出面協調糾紛、制止違規。不只權利大,義務也不少:環境要顧、壞了要修,還得向區權會提建議,簡直是多工的社區CEO。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8-04 更新

匡伯騰 律師
內容認證
1. 想住得安穩先搞懂這件事!管理委員會是怎麼來的?
你以為社區自己會自動變整潔、安全又井然有序嗎?錯!真正掌舵的人其實是「管理委員會」!
這個被不少人低估的組織,其實才是公寓大廈背後的隱形推手。從樓梯燈泡壞了誰來修,到垃圾亂丟怎麼抓,甚至電梯年檢、保全換不換,全都操控在這群鄰居手上。
你沒看錯,就是鄰居!管委會成員是由區分所有權人選出的住戶組成,他們不是來打卡混日子的,而是負責:
- 制訂社區公約 —— 管好公設怎麼用、噪音怎麼控、車位誰先誰後。
- 協調物業管理公司 —— 你付管理費,他們出力,但做不好誰來盯?當然是管委會!
- 安排社區安全巡邏 —— 夜歸安心、白天放心,全靠他們排兵佈陣。
說白了,沒有管理委員會,社區簡直像沒校長的學校一樣混亂無章。所以下次社區開會,別再嫌麻煩或只想溜之大吉,因為你住得舒不舒服,他們付出很大心力!
(一)管理委員會是什麼?別以為只是鄰居開會那麼簡單!
別再以為那是一群「喜歡開會的阿姨叔叔」組成的小圈圈。事實上,管理委員會是每個公寓社區最具權力的核心組織!而這群人 ,不是外聘專家,也不是政府官員,而是你我身邊的住戶,由全體區分所有權人一人一票選出來。
那麼,這群「社區領導人」到底在忙些什麼?五大任務一條條看清楚:
第一,制定並執行社區規約 從樓道能不能曬衣服,到公設開放時間怎麼訂,都是管理委員會訂下來的遊戲規則,寫了就能執行,不爽也得配合。
第二,管理與維護共用部分 社區不是誰家倉庫,共用設施的清潔、維修、保養、更新,全部落在管理委員會的肩上。他們不動,公設等著報廢。
第三,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 不是只有立法院才會表決,社區重大的財務、人事或修繕計畫,都得由管理委員會召開會議、整合意見、拍板定案。不開會,等於整個社區卡關。
第四,協調住戶間的糾紛 頂樓漏水怪樓下不理?走廊堆雜物影響通行?社區大小糾紛,他們就是第一線的調解高手,不只勸架,更能訂出長期解法。
第五,監督物業管理公司的工作 物業公司收費、打掃、巡邏、報修做不好?管理委員會就是他們的監督長官,有權要求改善、解約,甚至換掉。沒有盯緊,住戶受害。
簡單來說,如果社區是一間公司,那麼管理委員會就是董事會,決定方向、監督執行、安撫股東(也就是我們),一點都不只是「社區服務隊」這麼簡單!
(二)管理委員會怎麼成立?這些流程你一定要懂!
你知道嗎?管理委員會並不是建商蓋完房子自動附送的標配,而是要靠大家一起「開會、生出來」的!
來看看這場社區政治運作的背後機關是怎麼成立的:
第一,起造人在戶數及區分所有權比例達半數以上時,應於3個月內召開區分所有權人會議。 簡單說,就是你家的持分面積和鄰居的總人數都要達標,才有資格啟動這場社區政 治盛會。
第二,會議以戶數及區分所有權比例2/3以上,同意人數3/4以上的決議方式成立管理委員會。 沒錯,不是半數就好,而是雙重門檻,保證不是少數人在玩權力遊戲。
第三,管理委員會成立後,應向主管機關報備。 這個新誕生的社區指揮部,還得依法向主管機關報備,才能取得正統「社區執政資格」,從此就能合法出手,為社區制訂規約、監督物業、執行巡邏、安全維護全包辦。
為什麼這一切這麼重要?因為,沒有管理委員會,就等於社區群龍無首,遇事各自表述,鬧到頭破血流。反之,有一個合法、被大家授權的管理組織,才能讓社區有秩序、有制度,有話語權,也有行動力。
所以,下次看到有人在推管委會選舉,請你別再裝忙離開。因為,你有沒有投票、你家社區有沒有成立管委會,決定了你未來幾年是住天堂,還是活在公設地獄。
2. 管委會主委如何產生與更換?管委會權限揭密!
(一)社區這麼順,是誰在背後付出?揭開管委會職責!
在一個社區裡,想要住得乾淨、安靜又有安全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有一群默默在背後扛責任的戰將──管理委員會!
他們的最大任務,就是把區分所有權人大會的決議化為行動。不是喊口號,而是負責具體落實、對事務下達執行力。今天你看到樓梯間變亮、垃圾間不臭、警衛有笑容,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有在動,有在管,有在扛。
管委會還得打擊社區違規亂象,從深夜烤肉、佔用車位到公共空間亂擺東西,他們要出面協調、勸導,甚至開罰。不是公權力,卻得扮演「社區司法官」,一邊處理人情,一邊守住規矩。
維護環境清潔只是基本款,守住住戶安全才是他們最硬的KPI。不管是消防設備定期檢查、門禁監控更新、保全人力調度,這些繁瑣瑣事,通通都是管委會要盯、要追、要拍板。
也許你沒看見,但你每天都在享受他們的努力成果。能夠讓整個社區保持穩定、住戶彼此尊重、環境舒適宜人,這背後的推手,正是那群願意為公不為私、甘願扛責任的管委會成員。
所以,下次在社區開會時,不要再一臉冷漠、說什麼「這跟我沒關係」。因為你家住得爽不爽,其實早就寫在管委會的工作清單上了!
(二)誰能坐上社區C位?管委會主委產生制度一次搞懂!
在一個社區裡,能代表全體管委會發聲、對外發言、扛住大小事的,就是那位——主委。但你知道他是怎麼出現的嗎?不是抽籤、不是輪值,而是要經過一場名為「會議決議」的嚴肅選拔!
主委的產生,通常來自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的共識與表決,也就是說,這不是內定安排,而是住戶間經過討論與拍板才決定的人選。
一旦當選主委,任期通常為1年至2年,並開放最多一次連任機會。這樣的設計可不是隨便訂出來的,目的是讓社區管理不會變成少數人壟斷,也能確保主委能在一定期間內好好發揮、穩定推動社區大小事。
這樣的制度也很公平——讓認真做事的人有時間去完成計畫,也讓其他想參與社區事務的人有輪替的機會。你不出來選,不代表別人沒想法,主委這個位子,每一屆都可能是重新洗牌。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社區開會選主委時,別再當「旁觀住戶」或「冷眼觀察員」,因為誰坐上那個位子,決定你家的生活環境。真的,主委不是誰都能當,但你有權利參與讓誰去當。

(三)以為只是吉祥物?管委會主委權限你該知道!
管委會主委除了對外代表管委會發言,也是真正拍板決策、帶頭執行的關鍵角色。每一次開會、每一個決議,都是他在主持、他在推動、他在扛責。
主委有權召集會議,也有責任確保管委會的決議能落到實處。從公設修繕、物業稽核、預算審議,到住戶的投訴電話,每一件都可能落在他桌上。
但最硬的不是事務,而是人心。當住戶之間起了糾紛、鄰里互不相讓,主委就是第一線的防火牆,也是最後一道潤滑劑。
一個稱職的主委,不只是能發號施令,更得能整合眾聲、化解對立,讓社區在衝突中找到平衡,在喧囂中守住安寧。
這份職責,不靠頭銜撐場,是靠智慧、膽識和高超的溝通力去扛住的。主委做得好,社區如沐春風;主委做不好,社區風暴不斷。
所以,別再把主委當成「有空就來露個臉」的吉祥物。真正的主委,是社區現場的危機處理總指揮、日常穩定的守門人!
(四)誰是接班人?管委會主委變更是有SOP的!
在你還在煩惱樓下是不是又有人亂停車的時候,社區的權力核心可能早已悄悄換人。沒錯,主委不是鐵飯碗,也不是榮譽職,而是有制度規範、有規則交接的位置!
主委要換人,不能隨便拍拍屁股走人,更不能靠「說了算」就上任,必須依據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的決議,或是社區的規約明文規定來走程序。不論是任期到期、自請下台,還是被集體「勸退」,每一個變動背後,都代表著社區治理的新起點。
而這場權力的交接,不只是換個人坐位置而已,更是管理邏輯與社區風格的重新洗牌。新舊主委若能順利交接、資訊無縫傳遞,才能讓社區營運不中斷,住戶生活不打結。
3. 主導社區未來?當管委會前你得先懂這些權利與義務!
在你每天上下樓、倒垃圾、停車、使用公設的背後,有一群人正在默默撐起社區的運作——那就是社區管理委員會。這個看似「只是開開會」的組織,其實正是整個社區能否井然有序、住得安心的幕後推手。
根據法規,管委會不只擁有一定程度的「管事權」,更要扛起對全社區的「管理責任」。也就是說,享有權力的同時,責任也重得驚人。
現在就來揭開這群人的權力與責任,看看他們到底掌握了哪些關鍵。
(一)管委會的權利
- 對社區公共事務享有同意權,能拍板大小決策
- 管理社區共用部分的權責,包括中庭、車位、電梯通通包辦
- 管理社區公共基金,該怎麼花錢、花在哪裡,全在他們腦中有藍圖
- 對住戶違規行為有協調與制止的職責,該勸該罰,全靠他們執行
不過,這不是讓人權力上頭的權杖,而是一把「雙面刃」。管委會雖然有力,但所有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建立在公平、透明、不徇私的基礎上,否則社區就會失衡、民怨四起。
接著,更關鍵的來了:當上管委會成員,不只是有「說了算」的快感,更有「做了要算」的責任。
(二)管委會的義務
- 確實執行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的每一項決議
- 負責共用空間的日常清潔與保養,讓社區看得出質感
- 主動維護社區安全,包括門禁、監視器、消防設施等不容閃失
- 針對住戶間的問題提供可行建議,是問題解決者不是推諉專家
- 制止並提供住戶違規的相關資料,要提供資訊也要出手處理,不能當縮頭烏龜
- 妥善管理社區公共基金,收支要公開透明,帳目乾淨,才能讓住戶信服
簡單說,當管委不只是會開會,還要會做事、會聽話、會扛責。
最後,一個成熟的社區,不只是靠一群熱心志工撐場,而是要有一個能平衡「權」與「責」的管理制度。管委會若能把握這個平衡點,不只是把社區顧好,更能讓住戶真正有感,從住戶變成住民,從冷眼旁觀變成主動參與。
4. 管委會決策變調,該怎麼反擊?推翻決議的關鍵揭露!
在社區運作的現場,管委會常被視為「話語權的中心」,但他們的決議不是無敵的尚方寶劍,一旦違規,照樣可以被推翻。別再當沉默的住戶,學會這招,你也能挺身維護自己的權益!
根據規定,管委會的行為準則,主要來自「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的決議,但若社區規約中另有條文,那就得照規約走。換句話說,只要他們做的事違背了這兩個基礎規則,就等於踩了紅線,決議自然無效。
像是以下這些情況,就可以成為你提出異議 的關鍵武器:
- 管委會的決議違反了社區規約內容
- 決議內容與區權人大會的決定不一致
- 程序不合法,例如會議召開方式有瑕疵,或代表資格存疑
但光是「不滿意」還不夠。如果你真想推翻管委會的決議,就得拿出實質證據,清楚指出哪一條、哪一款被違反了。光靠一張嘴,法院不會買單。
這時候,你可能需要:
- 調閱社區規約、會議紀錄、管委會發文紀錄等相關文件
- 尋求律師或專業人士的意見,建立法律論點與策略
- 考量提起訴訟的可行性,包括費用、時間與心理成本
提告是一條法律正道,但也是條漫長之路。若能先嘗試與管委會溝通協調,往往能省下不少成本與鄰里裂痕。
當社區內部爆發爭議時,其實最常見的,不是什麼惡意舞弊,而是「意見不一致」。這時最理想的方式,是回到區分所有權人會議,透過投票、修訂規約、凝聚共識來解決。畢竟,住戶才是整個社區真正的頭家。
如果真的進入法律程序,也請保持理性、專業、尊重的態度,不要讓一場糾紛,破壞了彼此長期共住的社區關係。
總之,管委會不是絕對權威,而是社區委託的管理單位。當他們越權,住戶絕對有權出聲。勇敢、合法、理性,才能守護你真正的居住品質與權益。
居所之外,是日常的協調與默契;制度之下,是無數微光構成的平衡。管理委員會,不只是規則,而是共同生活的練習。如果還有法律其他相關疑慮,或是想了解更多法律相關知識,都歡迎點擊下方免費諮詢按鈕!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匡伯騰 律師
匡正國際法律事務所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