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拒絕當國民法官嗎?律師解析合法理由與流程!
本文將由專業律師角度,為您詳細解析在國民法官制度下的拒絕權利、合法理由及申請流程,無論您是剛收到通知,或只是想預先了 解相關權利義務,都能獲得清晰完整的指引。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24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合法拒絕擔任國民法官的正當理由
擔任國民法官雖是公民義務,但法律也考量個人處境,提供了合法拒絕的管道。根據國民法官法規定,特定情況下可以提出免除申請,這些拒絕國民法官理由必須符合法定標準。了解這些免除條件,有助於民眾在收到徵選通知時,能依自身情況做出適當決定。
(一)年齡與健康相關免除事由
年滿7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合法拒絕擔任國民法官,這是考量到高齡者的體力與健康狀況。此外,若您有重大疾病、傷害或特殊生理狀況,導致難以執行職務,也可申請免除。
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如執行職務可能嚴重影響您的身心健康,法律也允許您提出國民法官免除申請。這類免除需提供醫療證明文件佐證。
(二)職業與工作相關免除事由
某些特定職業的從業人員可獲得免除資格。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學校的教師,因教學工作的特殊性和連續性,可申請免除國民法官義務。
同樣地,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學校的在校學生,為避免影響學業,也具有國民法官拒絕資格。若您的工作性質特殊,執行國民法官職務將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困難,也可提出申請。
(三)家庭照顧責任相關免除事由
家庭照顧責任是常見的免除理由之一。如果您需要照護或養育親屬,例如照顧年幼子女、病患或高齡家人,導致難以執行國民法官職務,法律允許您申請免除。
(四)其他法定免除事由
除上述情況外,還有其他法定免除事由。若您因重大災害導致生活基礎受到顯著破壞,需處理重建事務,可申請免除。曾任國民法官或備位國民法官未滿五年者,也可獲得免除。
此外,若您曾為候選國民法官經通知到庭未滿一年,同樣具有免除資格。這些規定旨在避免同一公民短期內重 複承擔國民法官的責任,確保義務分配的公平性。
2. 國民法官拒絕的申請流程與審核方法
被選為國民法官候選人後,若有正當理由無法參與,您需要了解完整的拒絕申請流程與審核標準。國民法官制度雖然是公民義務,但法律也考量到個人特殊情況,設計了合理的申請程序,讓真正有需要的民眾能獲得免除。
(一)收到通知後的回應時限
當您收到法院的國民法官候選人通知後,必須在選任期日10日前回應法院。這份通知通常會在選任期日30日前寄達,給予您充分時間準備。通知內容包括到庭通知、制度概要說明書及「候選國民法官調查表」。
調查表必須據實填寫並及時送交法院,這是啟動拒絕申請的第一步。若您有意申請拒絕,應在填寫調查表時即明確表達,並附上相關說明。
(二)拒絕申請書的撰寫要點
撰寫國民法官申請拒絕書時,應清楚說明您符合的法定免除事由。申請書內容應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聯絡方式、拒絕理由的具體說明,以及對應的法律條款依據。
表達方式應簡潔明確,避免模糊不清的描述。若您的情況屬於特殊案例,建議詳細說明具體情境,讓審核人員能充分理解您的困難。記得在申請書上簽名並註明日期,確保文件的有效性。
(三)證明文件的準備與提交
申請拒絕時,相關證明文件是國民法官審核的重要依據。根據您申請的免除事由,準備對應的證明文件:
- 健康相關:醫師診斷證明、病歷 摘要或治療紀錄
- 工作相關:公司證明信、執業證照或工作排班表
- 家庭照顧:戶口名簿、監護宣告文件或照顧證明
- 其他事由:相關法律文件或足以證明情況的資料
所有文件應以正本或經認證的影本提交,並在文件上標示您的姓名及案件編號,確保資料不會遺失或混淆。
(四)法院審查結果與後續處理
法院收到您的申請後,會依據提供的資料進行審查。審查結果通常會在選任期日前通知您。若申請獲准,您將免除此次國民法官的義務;若被駁回,您仍需依通知出席選任程序。
即使申請被駁回,您仍有機會在選任期日當天向法院說明情況,法官可能會依現場說明重新考量您的情況。若對審查結果有疑義,可向法院詢問具體理由,以便了解未來若再被抽選時應如何準備。
3. 無正當理由拒絕的法律後果與公民責任
擔任國民法官不只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更是參與司法制度的重要機會。若無正當理由拒絕此項職責,將面臨明確的國民法官法律後果。根據法規,未經合法免除而不出席選任程序者,法院可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鍰。
這項國民法官罰鍰制度並非單純懲罰,而是確保司法程序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當您收到法院通知後,除非符合前述免除事由,否則必須依時到庭參與選任程序,這是基本的國民法官公民責任。
從更廣泛角度看,國民參與審判制度讓一般民眾有機會直接了解司法運作,使判決更能反映社會共識。透過履行這項責任,您不僅避免罰鍰,更為台灣司法改革貢獻心力。
若您對國民法官制度仍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律師或參考法院官方資訊,以正確理解您的權利與義務。積極參與國民法官制度,是展現公民意識的重要表現。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