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保不足月計算公式公開!律師教你保障權益!
根據現行規定,健保費是以「月」為單位進行計算的。這與勞保以「日」計算的方式完全不同。當您月中到職或離職時,健保不足月計算就會產生特殊的計費規則。了解正確的保險費用計算方式,對保障個人權益非常重要。許多人因為不清楚計算原則,結果多繳或少繳費用。接下來,我們將詳細說明健保不足月計算的具體公式。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0-28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健保不足月投保的基本概念與適用時機
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中,不足月投保的規則與一般人的認知存在顯著差異。許多人以為健保費會按照實際工作天數計算,但實際上健保採用「以月為單位」的計費方式。這種特殊的計算方式,讓雇主和員工在面對職場異動時,經常產生費用負擔的疑問。
健保不足月投保主要影響兩大族群:剛入職的新員工、即將離職的在職員工。當這些異動發生在月中時,就會觸發不足月投保的相關規定。
(一)需要進行不足月計算的關鍵時機
月中到職是最常見的不足月投保情況。當新員工在月份中間開始工作時,雇主必須為該員工辦理加保手續。根據健保署規定,員工從到職當日起就享有健保保障。
另一個重要時機是月中離職的情況。這時候的保險費負擔規則特別複雜。如果員工在月底最後一天離職,原雇主需要負擔整個月的健保費。但如果是在月中離職,原雇主就不需要承擔當月費用。
以下情況都需要特別注意不足月計算:
- 新進員工在月中開始工作
- 員工轉換工作單位時的健保轉入轉出
- 投保單位變更導致的保險異動
- 員工在月中辭職或被資遣
雇主有責任在員工離職後3天內,向健保署辦理退保手續。這個時間限制非常重要,延遲辦理可能影響費用計算。
(二)不足月投保與全月投保的重要差異
健保費計算與勞保最大的不同在於計費單位。勞保採用日計制,會根據實際投保天數按比例計算。但健保採用月計制,不會按天數比例分攤費用。
這種健保費計算差異帶來三個主要影響:
- 費用負擔明確:不需要複雜的日數計算
- 行政作業簡化:減少雇主的計算負擔
- 保障連續性 :確保員工在轉職期間不會失去保障
全月投保的員工每月繳交固定金額的健保費。但在不足月投保的情況下,投保規則會根據員工的到職或離職時間點,決定由哪個投保單位負責當月的費用。
2. 健保不足月計算公式完整解析
正確理解健保投保金額的確定標準是計算保費的第一步。許多民眾在面對健保費計算時感到困惑,主要原因在於不熟悉基本的計算公式與相關規定。
透過系統性的解析,我們將幫助您完全掌握健保不足月計算的核心要素。無論您是受僱者還是眷屬身分,都能找到適用的計算方式。
(一)標準計算公式說明
投保金額的確定標準
確定健保投保金額時,必須參考「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這個分級表是健保署定期更新的官方標準,包含了所有適用的薪資級距。
當您的月薪資介於兩個級距之間時,必須選擇較高的級距作為投保金額。
這個「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保了投保人的權益保障。同時也避免了因投保金額過低而影響未來給付的問題。
投保天數的正確計算方法
投保天數的計算採用「實際投保日數」為準。計算時需要注意以下重點:
- 起始日:從實際投保當日開始計算
- 結束日:到退保當日為止
- 特殊情況:當月15日前退保者,該月不計費
- 跨月計算:需分別計算各月份的投保天數
舉例來說,如果您在3月10日投保,4月20日退保,則3月計算21天,4月計算20天。這種精確的天數計算確保了費用的公平性。
(二)不同投保身分的計算差異
不同的投保身分在健保 費計算上有著顯著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您準確計算應負擔的保費金額。主要的身分類別包括受僱者、眷屬以及其他特殊身分。每種身分都有其專屬的計算規則和負擔比例。
受僱者的計算方式
受僱者健保費的計算涉及雇主與員工的共同負擔。根據現行規定,費用分攤比例如下:
- 雇主負擔:60%
- 員工負擔:30%
- 政府補助:10%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雇主負擔健保費用採用全國平均眷口數0.57進行計算。這表示無論員工實際依附多少眷屬,雇主的負擔金額都是固定的。
眷屬的計算方式
眷屬的健保費計算相對簡單,但仍有重要的限制規定。員工依附眷屬人數如果超過3人,健保費用以3人為上限計算。
眷屬費用計算要點:
- 眷屬保費 = 投保金額 × 費率 × 30%
- 最多計算3位眷屬的費用
- 第4位以上眷屬免繳保費
眷屬退保需個別辦理
假設投保金額為36,300元,依附2位眷屬:
- 單一眷屬月保費:36,300 × 5.17% × 30% = 563元
- 2位眷屬總保費:563 × 1(本人)+2(家屬) = 1,689元
透過這個投保薪資分級表的應用,您可以精確計算出各種身分下的健保費負擔。正確的計算不僅保障您的權益,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爭議。
3. 常見計算錯誤分析
在進行保費試算時,許多人會犯下類似的錯誤。這些錯誤不僅影響計算準確性,還可能導致權益受損。了解這些常見問題能幫助我們避免重複犯錯。
最常見的錯誤包括起保日期認定不當、退保時間計算失誤,以及不同保險制度的混淆。這些問題往往源於對規定的理解不夠深入。
(一)起保日期認定錯誤
起保日期的正確認定是計算準確性的關鍵。許多雇主誤以為員工實際開始工作的日期就是起保日期,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根據健保規定,雇主應在員工到職後3天內完成投保手續。這與勞保必須在到職當天加保的規定不同。這種差異經常造成混淆,導致投保生效日認定錯誤。
常見的錯誤情況包括:
- 將勞保和健保的投保時限混淆
- 假日到職時不知如何處理起保日期
- 誤將試用期排除在投保範圍外
- 不了解補辦投保的相關規定
正確的做法是:員工到職當天即為保險開始日,即使遇到假日也不例外。雇主必須在合理期限內完成投保手續,確保員工權益不受影響。
(二)退保時間計算失誤
退保時間的計算錯誤同樣常見,主要原因是對退保規定的理解不夠清楚。許多人誤以為離職當月仍需繳納保費,這是錯誤的認知。
正確的退保計算原則是:員工離職當月是否需要繳納健保費,需視員工離職日而定。若員工於月中前離職,雇主則無須繳納健保費。這個規定與到職月份需要繳費的規定形成對比,容易造成混淆。
常見的計算失誤包括:
- 離職當月仍計算保費
- 未及時辦理退保手續
- 搞錯退保生效日期
- 重複投保導致多繳費用
為避免這些錯誤,建議在處理退保時要特別注意時間節點。投保生效日的準確認定不僅影響保費計算,更關係到保險權益的完整性。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