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律師也要比戰績?真正內行的都這樣挑律師!
在法律戰場上,誰當你的代表,可能決定你輸贏的命運。不少人遇上糾紛,第一件事就是狂查「律師勝訴率」、「哪個律師最強」這類關鍵字,期待找到戰無不勝的法律戰神。但現實殘酷,台灣目前沒有一套律師戰績評比系統,連你最想知道的「這個律師到底打贏過幾件案子?」都無從得知。雖然法務部有設立律師查詢平台,但上面只有基本資料,像是執業年資、事務所地址等,完全沒有你真正在乎的勝訴紀錄。那到底該怎麼選到「真的有料」的律師?這篇文章帶你破解迷思,教你聰明選律師,不再當冤大頭!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6-12 更新

黃柏榮 律師
內容認證
1. 律師界的勝負榜在哪裡?答案比你想得更複雜!
不少人打官司前,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能不能找到一位勝率高、實力派的律師?」於是開始瘋狂上網爬文、查論壇、問親友,只希望能找到一個「打過很多官司而且幾乎都贏」的法律強者。但現實往往讓人傻眼——你以為律師有「勝率排行榜」可以看?事實是:沒有。完全沒有。
這不是政府偷懶,也不是法律界保守,而是因為:「案件的輸贏,從來不是單靠律師,而是取決於多重因素。」
一場官司的結果,可能牽涉到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有多齊全、雙方律師的攻防戰術、甚至法官當天的心情。所以,即使真的有律師的「勝訴率」資料,那也只是冰山一角,無法反映出他的判斷力、溝通能力、甚至對案件的策略規劃能力。
與其盲信數字,不如學會從律師的實際經歷、處理過的案件類型,以及溝通時的專業度,來判斷他是否真的適合你。而這些,才是你該花時間去觀察、去了解的關鍵。
(一)證據充足+律師專業=訴訟勝敗分水嶺!
很多人以為,只要請到名聲響亮的律師,就能在法庭上無往不利。但現實遠比你想的複雜。一場官司能不能贏,絕對不是單靠律師厲不厲害就能決定的!
一場訴訟的勝敗,不只取決於律師多專業,還受到法官心證、對造攻防策略,甚至證人出庭的表現影響。法律世界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只有準備到位與否的差別。
所以,與其盲目追逐律師的勝訴率數字,不如冷靜下來問自己兩個問題:
- 我的證據夠不夠充足?
- 我找的律師,對這類案件到底熟不熟?
這場仗,你不是靠律師單打獨鬥,而是你和律師的雙人協作。你提供實情與證據,他負責策略與攻防,兩者缺一不可。能看懂你的案情、掌握攻防節奏、懂得在對的時機丟出證據,這種律師,才是真正能幫你打贏仗的隊友。
結論很簡單:選律師要看該領域的實戰經歷,但真正的勝負關鍵,從你能不能提供充足的證據開始。
(二)法院判的不只是輸贏,更常出現你沒想到的「折衷結果」!
在真實的法庭戰場上,勝負從來不是黑白分明那麼簡單。很多案件的結果,都是落在模糊地帶,介於「有贏但沒全贏」、「有輸但不算慘輸」的中間地帶。
拿最常見的民事官司來說,如果原告主張對方欠他100萬元,法院最後判決只需要還70萬,這到底算是打贏官司,還是輸了三成?
是律師不夠強?還是法官太保守?還是證據撐不起來? 這種情況,要怎麼算進律師的「勝訴率」?這根本無解,也沒標準答案。
勝訴率聽起來很科學,其實常常是個漂亮但空洞的數字。
很多當事人習慣問:「這個律師勝率高不高?」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光看勝率根本看不出律師在實戰中怎麼策略布局、怎麼爭取對客戶最有利的結果。
事實上,一位真正專業的律師,可能會建議你調整訴訟方向、縮小請求範圍、甚至在適當時機和解,這些操作可能會讓你表面上「沒全贏」,但實際拿到更多實質利益。
所以,與其迷信那看似精準 的「勝訴率」,不如深入了解律師如何評估風險、規劃攻防,才是真正該問的關鍵問題。
(三)打官司不是看誰贏得多,而是替當事人守住最大利益!
很多人找律師,第一句話就問:「你勝訴率多高?」但這問題,其實問錯方向了。因為打官司從來不只是拚輸贏,更重要的是——你整體利益能不能被最大化。
一位真正有經驗、懂策略的律師,不是只想打贏一場官司,而是會從頭到尾站在你的角度思考,怎麼幫你把傷害降到最低、利益放到最大。
舉個例子,如果案件中有對你非常不利的關鍵證據,律師可能會直接建議你走調解、談和解,甚至退一步避開法院,把損害降到最低。這樣的選擇,表面看起來像是「沒打贏」,但其實是幫你閃過一場更大的災難,才是真正站在你利益這一邊的做法。
所以別再被「律師勝率幾%」這種數字綁架了,因為很多時候,那些真正懂打仗的律師,根本不靠表面上的「贏」來證明實力。
選律師,選的是懂戰略、看全局、會為你退一步換活路的那種智慧。
看懂風險、掌握時機、判斷進退,這些才是真正為你爭取「最大利益」的專業,而不是拚個表面輸贏來博版面。
2. 找律師別憑感覺,先查這個免費官方系統再說!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的「律師推薦」看起來五花八門,但真真假假你分得清楚嗎?要確認對方是不是合法執業的真律師,關鍵不是問朋友,而是直接上法務部的律師查詢系統。
這個查詢平台是目前全台唯一由政府官方設立、資料最完整的免費律師查詢平台,只要你輸入律師的名字或證書字號,就能一秒查出他的執業資格,直接幫你排除冒牌貨或根本沒領照的「山寨律師」。
別讓自己辛苦打官司,結果請錯人、白花錢,還可能吃上官司。
透過這個平台,你不只能確認律師有沒有照牌上路,還可以看到他的事務所資料、執業年資,作為選擇合適法律專業的第一步。這是一道基本但關鍵的防線,幫你在選律師的路上不踩雷、不當冤大頭。
真正精明的當事人,不是看誰廣告大、名氣響,而是先查證,再決定。而這個查詢系統,就是你做出正確選擇的起點。
(一)查律師不只要看得到,還要查得對!這個細節千萬忽略了!
你可能知道「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可以免費查到律師執照、事務所等基本資訊,但你知道嗎?這些資料不一定是最新的!
沒錯,這個系統雖然官方、免費、資訊公開,但更新速度卻不是即時。律師如果剛換事務所、變更聯絡方式,系統上的資料可能還來不及同步更新。
結果你以為找到律師,打了電話卻沒人接;寄了資料卻石沉大海,其實根本是資訊落差在搞鬼。
所以聰明一點,看到查詢結果後,記得多做一步——確認更新日期。如果發現資料太舊,別猶豫,直接上律師所屬事務所的官網查查看,甚至打通電話再三確認。
想找對律師,就得查得精準,別讓過時資訊拖累你爭取權益的黃金時間。
尤其現在講求效率與準確,民眾在使用官方查詢系統時,不能只停在「查得到」,還要記得「資料對不對」才重要。
別讓一筆延遲更新的資訊,變成你法律路上的第一個絆腳石。

(二)官方律師系統只是起點!那些關鍵資訊你得自己挖!
不少人想找律師,第一步就衝上法務部律師查詢系統,輸入名字一查,看到地址、電話、事務所名稱就鬆了一口氣,以為自己找到可靠對象。但你知道嗎?你真正需要知道的關鍵資訊,系統查不到!
沒錯,法務部的查詢系統只能給你「基本資料」,像是律師在哪執業、電話幾號、事務所住哪裡。這些資訊頂多幫你做個初步過濾,離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律師還有段距離。
因為你最該關心的,其實是: 這位律師擅長哪一類案件?有沒有處理過類似情況?重大勝訴案例有沒有?過去客戶怎麼評價?
很可惜,這些對你來說最重要、最實用的內容,在官方查詢系統裡根本查不到。
所以要更進一步了解律師的實力與風格,你得自己動手查找其他來源,例如律師個人網站、事務所官網、LinkedIn、Facebook、甚至是公開判決系統。
選律師不是比誰住得近或電話好找。你需要的,是有處理你問題經驗、懂你立場、能預見風險的人。這些,不是一個制式系統欄位能提供的答案,而是要你多花一點功夫去挖掘。
別讓表面的「查得到」掩蓋了你對律師真正該有的期待。查詢只是起點,深入了解才是選對律師的關鍵。
(三)查詢律師最怕漏看那一欄,小心請到已喪失資格!
現在大家越來越懂得善用法務部的律師查詢系統,但你真的知道該看哪裡嗎?很多人以為查到名字、電話、事務所就結案,其實最不能忽略的,是那一格小小的「執業狀態欄」。
沒錯,就是那個容易被滑過、但可能直接決定你能不能委任對方的欄位。
因為在那邊,會清楚標示該名律師目前是否仍具執業資格。如果你看到的是「喪失資格」或「停止執行業務」,那代表這位律師已經無法執業,不能接受委任,繼續合作下去等同踩雷!
別以為資料查得到就等於安心,律師是不是「合法現役」,你一定得親自確認這一欄。
特別提醒,這個狀態欄資訊不是固定的,可能會隨律師轉職、休業、遭停權等原因更新。所以每次查詢都應該「當次看、當次確認」,不能只靠舊紀錄或口耳相傳。
法律服務不能出錯,選對律師更不能含糊。
查詢系統是你篩選律師的第一步,而看清「狀態欄」則是保護自己權益的最後一道關卡。別讓一時疏忽,換來日後一連串麻煩甚至法律風險。
3. 什麼時候該找律師?這些情況真的該有專業陪你上場!
有些事,錯一步就回不了頭,尤其是官司。你可能以為等被告了再找律師就好,但實際上,很多關鍵決策就在最初一刻發生。無論你是被告、告人,還是遇上法律糾紛猶豫不決,以下這些情境,建議要找專業幫你撐腰!
(一)刑事案件:從收到筆錄通知開始就要小心!
如果你是被告或嫌疑人,一旦收到警局通知要做筆錄、或地檢署寄來傳票,代表案件已經進入偵查程序 。這階段你講的每一句話、交出去的每一份資料,都可能影響檢察官是否起訴、甚至未來法官的判決!
這時找律師,不是為了「準備上法庭」,而是要先穩住全局、避免一開始就出錯。
很多人等到被起訴才找律師,結果才發現——當初那句話不該講、那份資料不該交。因為一旦進入審判階段,想要翻供、推翻先前內容,真的很難。
律師能做的不只是陪你出庭,更能在偵查階段協助你向檢察官爭取有利證據、守住關鍵防線,讓案件在第一關就有機會不起訴結案。
如果你是告訴人(要提告),也別想說「先告了再說」。不熟流程、證據準備不全,提告結果常常是直接「不起訴」收場,後續再議成功機率不高。最好讓律師幫你看過資料,甚至協助寫告訴狀,出庭時也能全程支援,命中率才高。
(二)民事、家事案件:別讓法院那封信成為你的惡夢!
如果你是被告,當收到法院的開庭通知或起訴狀時,表示有人已經正式對你提告。你不只得出席開庭,還必須在時間內寫好答辯狀,清楚說明你的立場與證據。
這份答辯狀不是隨便寫幾句「我不同意」就能打發的。它會直接影響法官怎麼看你這邊的說法,甚至會左右判決結果。法條怎麼用、邏輯怎麼鋪陳、證據怎麼呈現,都是專業工夫。
與其自己亂猜亂寫,不如讓律師來處理,從策略、法律論述到證據規劃都一條龍,提升勝算又省麻煩。
如果你是原告,想要主動提告,別以為上網下載起訴狀範本就能搞定。格式不合、內容不清楚、證據擺錯位,法院會叫你一補再補,搞得案件卡關、自己也身心俱疲。
律師不僅能幫你寫起訴狀,更能替你設計訴訟策略、預判對方反擊點,從一開始就佈局到位。若預算足夠,交給律師全權處理書狀 與出庭,才能真正把主張說得清、證據用得準,幫你穩住整盤局。
(三)非訟事件:別以為不是上法院就不用律師!
日常生活中,簽約、和解、買賣房屋、公司經營、法律諮詢……這些都屬於「非訟事件」,但每一項都可能牽扯重大法律風險。
合約條款看不懂?對方給的條件合理嗎?存證信函該怎麼寫?這些都不是「估狗一下」就能解決的事。請律師幫你把關,能防止未來的紛爭,才是真正聰明的法律成本。
尤其是和解或協議書,很多人在沒搞清楚內容下就簽名,一不小心就是權益全送出、還追不回來。讓律師陪你談、幫你審、幫你寫,是保護自己最務實的方式。
有事找律師,不代表你有麻煩,而是你夠聰明,知道該怎麼避掉更大的麻煩。別等法院來信才驚覺要找人幫忙,真正懂法律的人,都在事情變大前就先找專業。
4. 律師適不適合你?這些眉角你該先知道!
很多人打算找律師時,第一步就是上法務部查名字,這當然沒錯,但別以為查得到就萬事OK。想找到真正適合你的律師,絕對不能只靠一條管道!
除了法務部的律師查詢系統,還有更多地方能挖出律師背景資料,像是各地律師公會、事務所官網,甚至是他們個人的臉書、LinkedIn、法律專欄文章。從這些管道你可以看出他的專長領域、處理案件的風格,還有沒有實戰經驗。
找律師不是看誰廣告大,而是要看誰最懂你的問題!
所以第一步,你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案子屬於哪一類——是家事?消費?勞資糾紛?還是刑事辯護?只有釐清案情,才能鎖定在該領域真的有經驗、懂實務的律師。
想再進一步了解律師過去辦過哪些案子?直接打開司法院的「判決書查詢系統」就對了!從查詢系統中更能看出這名律師實際參與過哪些案件、結果如何,這些都比簡單的履歷更有說服力。
但光查資料還不夠,實際見面諮詢一次才知道這位律師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首次法律諮詢就是關鍵測試場,建議在諮詢前就先把案情重點整理好、資料備齊,甚至列一份提問清單,讓律師快速掌握狀況,也讓你在有限的諮詢時間內得到最有價值的建議。從這次對談中,也能看出雙方默契,有沒有溝通障礙、觀念是否契合,這些都是未來合作成敗的隱藏關鍵。
最後,網路上琳瑯滿目的律師推薦與Google評論當然可以參考,但千萬要有判斷力。不是評價多就是好,還得看是不是同類型案件的經驗。每個案子都有獨特性,律師的專業強項與個人風格也會影響合作默契。
想找對律師,就得多做功課、多比較、多接觸。
不要急著決定,也不要被話術催眠,法律路上找對人,才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勝率不是萬靈丹,選對律師、走對策略,才是翻轉命運的起手式!如果還有法律其他相關疑慮,或是想了解更多法律相關知識,都歡迎點擊下方免費諮詢按鈕!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律師倫理規範 第29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黃柏榮 律師
定恆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