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肇責≠無過失!車禍責任怎麼釐清,關鍵在這!
一場車禍,不只撞出了鐵皮聲響,更撞醒了許多人對「無肇責」的誤解。律師揭露真相:警方那張初判表只是僅供參考,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很多人看到自己被判「無肇責」,就以為從此高枕無憂,其實真正的車禍責任釐清,需要靠後續的專業調查、鑑定報告來說話。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14 更新

李明峰 律師
內容認證
1. 車禍初判表 VS 鑑定報告,你搞懂差異在哪裡了嗎?
(一)以為拿到初判表就穩了?揭開初判表的真相面貌!
很多人在車禍發生後,一看到警察開出的初判表,就以為答案塵埃落定,責任歸屬一目了然。但實情往往不是這麼簡單。
初判表,其實只是警方的「初步意見」,而不是最終定論。它的功能比較像是事故處理的起手式,協助整理現場狀況、當事人說法和初步認知,儘管初判表對於釐清車禍責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本身「不具法律效力」,不能當作定罪或賠償的絕對依據。
當事人完全有權對初判內容提出異議,甚至要求進一步的專業鑑定。尤其是在事故複雜、雙方說法差異大,或有現場死角、監視器不清的情況下,初判表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有可能出現錯誤或遺漏。
曾有不少案例,一開始在初判表上看起來「無肇責」的一方,最後卻因鑑定報告翻案,被法院判定需負過失責任。反過來也有人一開始被初判定為肇責主體,但後來透過律師協助蒐證,成功洗刷冤屈。
初判表可以參考,但不能迷信。它是了解案件輪廓的起點,絕非終點。如果你真的想釐清責任、保障自身權益,專業鑑定、證據蒐集,才是真正站穩腳步的關鍵。
(二)初判表讓你心頭火?車禍鑑定申請這樣做才對!
車禍發生後,你可能拿到一張警方初判表,但看到結果不禁怒吼:「這什麼爛判斷?根本不是我錯啊!」冷靜點,你不是沒機會,你只需要知道該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把這場局重新翻過來。
如果你對初判結果有疑慮,別拖時間!建議務必在事故發生後6個月內向相關政府單位提出車禍鑑定申請。
別以為申請鑑定只是交個表單那麼簡單。你必須準備足夠的資料,才能讓鑑定委員會看出事件真相。常見需要的資料包括:警方初判表、現場照片、行車紀錄器影像等,甚至證人說法都可能成為破局關鍵。
此外,車禍鑑定並非免費服務,你需要繳交一定的費用,才能正式進入審查與勘驗流程。如果你真的認為自己不該背黑鍋,那這筆錢絕對值得花。
車禍鑑定不是形式,是翻轉戰局的機會。你不爭,誰幫你爭?別被初判限制了你的選擇權,該申請時就要果斷出手。
(三)想讓法官聽你說?用鑑定報告讓事實說話!
法院不是你說了算,也不是對方哭得大聲就會贏。真正能左右法官下判的關鍵之一,正是那份看似冷冰冰的文件——車禍鑑定報告。
這份報告通常包含:事故發生原因、肇事責任的專業分析、路權判斷、相關法規依據,一字一句都可能成為法官心中那把天平的砝碼。你說得再動人、證人再多,沒有這份報告撐腰,法官也很難給你判贏。
不過,事情沒你想得那麼簡單。即使鑑定報告站在你這邊,也不代表你就能完全脫責。在一些情況複雜、責任難分的案件裡,還是可能出現「報告看起來有利,但法官認定你有部分過失」的情形。
這時候,律師的角色就變得關鍵到不行。一位懂車禍實務、有訴訟經驗的律師,可以幫你檢視鑑定內容、補強證據漏洞,甚至在法庭上提出有效攻防,最大限度捍衛你的權益。
打官司不是比誰吼得大聲,而是比誰準備得更周全。懂得善用鑑定報告,加上專業律師支援,你的勝算才真正穩當。
2. 初判無肇責 = 無過失?你可能太天真了!
很多人一拿到「初判無肇責」的結果,就像中了樂透一樣鬆了口氣,以為自己已經全身而退。但你知道嗎?這份初判表頂多讓你心情輕鬆一點,不代表你真的安全下車。
即使警方認定你當下沒有肇事責任,你仍可能因為其他行為被追究刑事責任,甚至面臨民事賠償。換句話說,初判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風暴可能在後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刑事責任與民事賠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很多人就是因為搞不清楚,最後才在法庭上措手不及,原本覺得安全過關,結果還是得面對法律追擊。
(一)刑事責任 vs 民事賠償,一分鐘看懂區別!
出車禍後,你可能會聽到律師說你可能要負「刑事責任」或是「民事賠償」,但這兩件事,到底差在哪?很多人一頭霧水,結果講到最後還是只聽懂「要賠錢」三個字。
現在就來拆解這兩個法律名詞的真實面貌,讓你不再被繞得團團轉。
什麼是刑事責任?簡單來說,就是你「觸法」了,踩到刑法的紅線,國家就會介入,提起公訴、追究責任,甚至可能讓你吃上官司或被關進牢裡。這通常和你跟對方談不談得攏無關,只要行為涉嫌違法,檢察官就可能主動出手。 不過也有例外——如果是屬於「告訴乃論」的案件,那事情就不太一樣。這類案件必須由被害人提告,檢察官才能啟動偵查程序。換句話說,若雙方談得攏、對方選擇不提告,案件就不會進入刑事程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談得攏就變得很關鍵。
什麼叫刑事責任?簡單講,就是你「違法了」,踩到刑法紅線,國家會出手,提告、追究、甚至可能讓你吃上官司或關進牢裡。這跟你跟對方「談不談得攏」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只要你的行為涉嫌觸法,就有可能被檢察官盯上。
而民事賠償就不同,它講的是「你害人受損,該不該賠」的問題,是受害人透過法院跟你求償的一場私人法律攻防戰。不一定要你坐牢,但很可能讓你錢包大出血。
這兩者看起來都和車禍有關,但性質上有所不同:
- 刑事責任的重點是「維護社會秩序」,由國家主導調查與起訴;
- 民事責任的核心則是「彌補損失」,靠受害人主動提起訴訟來追討。
(二)無肇責還是被起訴?因為你忽略了一件事!
很多人出車禍後看到初判寫著「無肇責」,馬上大鬆一口氣,覺得自己可以全身而退。結果幾個月後竟然收到檢察署的起訴通知,氣到爆炸:「我都沒肇責,怎麼還要被告?」
先把情緒收起來,真相是——初判表無肇責≠免責,你可能還是有「過失」。
即使警方當初初判你沒肇事責任,只要檢方認為你有「過失」行為導致別人受傷或死亡,你還是可能面臨刑事起訴。
常見的狀況像是你轉彎沒打方向燈、開車看手機、路口未減速等,這些看似小失誤,都有可能被認定為「應注意而未注意」,進而構成:
過失傷害——未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致使他人受傷 過失致死——你的疏忽大意,導致他人死亡
在車禍的法律世界裡,不是初判表上「你沒肇責」就能全身而退,而是「你有沒有盡到駕駛的注意義務」。想避開刑事風險,就得從開車那一秒開始,把每一個小細節都顧好,因為那一瞬間的忽略,可能換來一整年的官司。
3. 誰該賠、誰該扛?車禍責任這樣釐清才不吃虧!
多數人一出車禍,第一反應不是打電話報警,而是當場對嗆。但你知道嗎?真正能決定你要不要賠錢、甚至要不要吃上官司的,不是誰聲音大,而是有沒有辦法清楚釐清責任歸屬。
車禍的責任釐清從來不是單憑「撞到誰就是誰的錯」那麼簡單。你得看的是一整套複雜的條件:全面分析肇事原因、違規行為、注意義務有沒有做到。
這種時候,別想靠運氣蒙混過關,也別只聽對方亂喊。你需要的是一位懂車禍鑑定、熟法律攻防的專業律師,幫你站穩腳步,分析事故原因,確保責任判定公平合理。
駕駛人在法律上有「合理注意義務」,簡單說就是你該小心的要小心、該停的要停、該看路就別滑手機。一旦你疏忽了,就算對方有錯,你也可能要一起扛責任。
責任比例不是用喊的,是用證據拼出來的,誰的過失比較重,誰的比例就高。最終,損害賠償金額需視雙方責任比例、傷害嚴重程度等因素一起計算。你想少賠甚至不賠,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把責任釐清、證據拿出來。這時候律師能幫你的,就是找出對你有利的事證,降低你的責任比例,幫你守住荷包和名聲。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李明峰 律師
言珣法律事務所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