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禍和解書要怎麼寫?六大要點律師手把手教學!
車禍和解書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口頭約定和解也有效嗎?有期限限制嗎?車禍和解金額該不該包含強制險?車禍和解書撰寫六大要點律 師帶你看!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4-10-24 更新

黃顯皓 律師
內容認證
1. 出車禍,和解該怎麼進行?
(1)車禍和解有期限嗎?
在民事方面,當事人對於車禍引起的損害賠償有2年請求權時效,而刑事追訴方面的規定更為嚴格。若車禍涉及過失傷害的刑事責任,告訴期間為6個月。也就是說,若受害者未於車禍發生後6個月內向警察或檢察官提起刑事告訴,則失去過 失傷害部分刑事追訴的權利。
因此,若意外發生車禍,涉及刑事過失傷害,要注意避免錯過在6個月內提告的刑事追訴期。即使案件已進入法院訴訟階段,雙方仍有機會達成「訴訟上和解」。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法院作出刑事判決,儘管當事人仍可就民事賠償部分進行協商,無論和解與否,刑事判決都不可能撤銷為無罪。
2. 車禍和解流程
準備相關資料與證據
在進行和解之前,務必收集相關證據,包括警方的事故報告、事故現場圖、行車紀錄器影像、事故初判表等。
告知保險公司車禍狀況
向保險公司說明事故的具體情況,並向保險公司了解個人所需承擔的賠償範圍及可能啟用的理賠項目。
約定和解地點、日期
選擇一個合適的會面地點、日期以及時間。
準時赴約進行和解
和解並不一定僅限於雙方當事人一對一的協商,建議您可以帶上有熟悉法律的親友同行,避免和解書有疏漏或不知情而簽署不合理內容。
3. 車禍和解書怎麼寫?六大重點記得寫清楚!
車禍和解書字樣寫清楚
在訂定合約時,即使只是使用簡單的白紙,也必須在文件最頂部明確標明其性質,以避免爭議,因此,在進行車禍和解時,記得在文件頂部標明「車禍和解書」。
個人資料、雙方簽章記得確認
在簽署車禍和解書時,記得要寫上雙方姓名、身分證號、聯絡電話和地址等個人資料。完成和解協商後,最重要的是雙方當事人須在合約下方簽名及蓋章,以示同意,若使用手印替代印章,則需有兩名見證人的簽名作為確認。
事故是怎麼發生的?
合約中應明確記載車禍發生的過程,包括當事人身份(姓名、車型、車牌號碼)、事故時間(年月日)、地點(事發地點的具體地址)以及事故情況(事故嚴重程度、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情況等)。
車禍賠償怎麼算?
和解書也要記得寫明需支付的賠償金額及賠償範圍,如是否僅限於醫療費用、維修費,或包含所有相關費用。為避免之後又出現爭議,建議可以具體界定「相關費用」的範圍 。
要如何賠償?是否已經收訖?
和解書裡也建議註明約定好的理賠方式,例如一次付清或分期付款,以及支付方式,如現金或銀行轉帳。如選擇當場支付和解金,在確認無誤後記得在和解書中標註「收訖」字樣。若選擇分期付款,可要求對方先簽署本票,再簽訂和解書。
拋棄民刑事訴訟請求權
和解書中可註明雙方放棄所有民事、刑事求償權和告訴權,以減少對方事後反悔的可能性。雖然刑事告訴權不受民事契約約束,但可透過加入違約懲罰性條款,來降低對方違約的風險。而如果雙方在提告後達成和解,應包括撤回民事訴訟和刑事告訴的內容。
4. 車禍和解書有什麼效力?口頭和解也有效嗎?
(1)車禍和解書的法律效力
和解在民法中被視為一種契約形式,擁有一般契約書的效力。根據民法第736條,只要和解內容不違反法律規定和善良風俗,車禍事故的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達成共識、進而解決紛爭,避免冗長的法院程序,也有助於減輕司法系統的負擔。
(2)口頭約定和解也有效嗎?
和解契約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訂立都是可以的,但因為口頭和解可能帶來證據不足和反悔的問題,會建議還是以書面形式進行車禍和解,以避免後續因為雙方 認知不同而造成糾紛。
一旦雙方在和解書上簽字,該文件即具備法律效力。為了確保和解書的專業性和全面性,也可以尋求車禍專業律師或是區公所調解委員的協助來擬定和解書。
(3)車禍和解金額要不要包含強制險?
事實上,和解金是否要包含強制險的問題,需要視車禍與傷勢情況而定。根據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14條的規定,當事人在車禍發生後的2年內均有權申請強制險,以支付可能的醫療費用。
在處理車禍事故中的理賠問題時,若未在和解書中明確標註是否包含強制險,保險公司在進行強制險理賠時通常會扣除被保險人已經支付的賠償金額,可能會影響後續的理賠金額。因此,在傷勢不確定的情況下,律師建議,在簽署車禍和解書時可以選擇註明「不包含強制險理賠」,以確保自身權益。
5. 簽車禍和解書的注意事項
- 仔細確認和解書是否完整
- 車禍後保留相關證據
- 未做任何準備就同意和解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民法第736條
- 強制汽(機)車責任保險第14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黃顯皓 律師
弦律法律事務所
內容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