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誤診怎麼 辦?看完這篇你就知道怎麼做!
每年上百件醫療糾紛在台灣悄悄上演,背後卻藏著無數無助病患的眼淚與怒吼。你以為拿健保卡看醫生萬無一失?錯了!從診斷失誤、延誤治療到開錯藥單,一步錯就可能是人生的轉捩點。但最令人抓狂的是──出事了,醫療單位一句「這是風險」就想帶過?別再當沉默的受害者!本文邀請專業律師一次說清楚——不藏私揭開醫療糾紛背後的真相,還有法官判斷醫師是否該負責的關鍵眉角,一篇搞懂你不能不知的自保法寶!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1-17 更新

陳怡榮 律師
內容認證
1. 誤診定義+常見原因,一次搞懂!
當醫療不再 只是看病治病,而成了你我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問題就大條了。你以為進了醫院,掛上號、排好檢查,接下來就是安心等病好?萬一醫師診錯、判斷失誤,甚至治療過程出包,這不只是倒楣,而是法律層面的「醫療糾紛」正式登場!
醫療糾紛,簡單說,就是病人和醫師或醫療院所之間因醫療行為出現爭議,甚至撕破臉的情況。不少人發現情況不對勁時,已經是身體出問題,療效不如預期,甚至病情惡化,才驚覺自己是不是「被誤診」了。
但冷靜下來,第一步不是吶喊,而是搞清楚:醫療疏失到底是什麼?怎麼判斷醫師有沒有錯?又是哪些狀況最常出問題?
理解這些不只是為了追究責任,更是為了保護自己、家人,讓未來少一點遺憾,多一點底氣。
(一)醫療糾紛到底是什麼?醫師出錯該不該扛責任?
什麼才算是真正的醫療糾紛?醫生出錯到底要不要負責?這可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醫療糾紛其實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醫師確實發生誤診的情況,另一種則是因為醫病之間溝通不良所致。
所謂的上面第一種情形,就是當醫師真的因為誤診、延誤治療或開錯藥,導致病人身體受損,這時候醫生就必須面對法律的追究,擔起應有的責任。這種情況不只是道歉而已,醫師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都可能跟著來。
但別以為所有醫病之間的爭執都是醫療疏失。另一種情形的醫療糾紛大多是因為溝通不良,或者病患和醫師對療效期望落差太大所引起的誤會。這種糾紛其實沒有真實的醫療過失,更多時候是雙方理解不同導致的矛盾。
關鍵就在於,醫師的行為是否真的造成病人實質的傷害。只有當損害發生,責任才會落在醫生身上,否則很難說是醫療疏失。
(二)從誤解到對簿公堂,醫療糾紛常見原因全揭露!
醫療糾紛為什麼總是層出不窮?背後的原因千奇百怪,但大多數都逃不出這幾個關鍵!
首先,醫療服務品質不到位,像是診斷搞錯、治療策略選錯方向,害病人苦不堪言。這種錯誤不是小事,直接影響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其次,醫病溝通失敗,是醫療糾紛的高危險因素。當醫師沒把病情、治療風險和可能結果說清楚,病患心中就會種下不滿和疑慮。
還有,醫療費用不透明或亂收費,也是讓患者和家屬火冒三丈的重要原因。錢的問題一旦弄不清楚,信任瞬間瓦解。
此外,家屬或第三方過度介入醫療決策,往往讓醫生與病人間的關係變得微妙又緊張,爭執因此而生。
最關鍵的是,病患對醫療效果的期待過高,現實卻難以完全符合,失望感自然爆棚,雙方裂痕也隨之加深。
想要醫療糾紛少一點?醫院和診所不能只靠運氣,必須強化內部管理,從根本提升醫療品質。醫師更該重視和病人的溝通,耐心詳盡說明病況和治療計劃,取得病人真正的知情同意。
同時,建立一套有效又公平的糾紛處理機制,能在問題發酵前及時化解,才是守護醫病關係的關鍵。
2. 法官怎麼判定醫療過失責任?誤診案例讓你秒懂!
當醫療糾紛進入法庭,誰該負責、該負多少責任,不是靠感覺判斷,更不是醫師一句「我盡力了」就能全身而退。對法官來說,要不要認定醫師有「過失」,是一場極為嚴謹的法律攻防戰。
在這場攻防中,法官不只要看病人的症狀到底有多嚴重,還得一層一層拆解醫 師當時的診斷流程,有沒有按醫學標準走、是否盡到該有的注意義務。光是「努力了」不夠,法院要的是「合理且專業」的行為標準。
醫師是否疏忽,會不會被認定有責任,不只取決於結果,更關鍵的是過程是否經得起專業與法律的雙重檢視。這,就是醫療訴訟現場最關鍵的評判準則。
(一)模糊病徵下的糾紛,醫師責任怎麼認定?
在醫療世界裡,面對模糊不清的症狀,醫師就像在黑暗中尋找方向,診斷的挑戰前所未有。有些病患表現出的症狀極為不明確,讓醫生難以立刻找到病因,甚至錯過了救命的黃金時間。
就拿一個真實案例來說,一名患者出現咳嗽和喘的症狀,最後竟因肺栓塞猝然離世。當案件被送上法庭,法官不輕易下判斷,而是委託專業醫療鑑定來深入分析,判斷病情是否真的如表面所見,或是隱藏著其他可能的疾病。
結果顯示,這位病人的臨床症狀有多種可能,遠超過單一肺栓塞的範疇,醫師未能在第一時間確診,並非因為疏失,而是面對複雜病況時的合理限制。
這起案件清楚點出一個事實:在病情模糊、症狀不典型的情況下,醫師的診斷壓力與挑戰不可小覷,法律判決也必須以專業醫學為基礎,慎重認定責任範圍。
醫療現場的真相往往比外界想像的更複雜,而這正是我們在討論醫療糾紛時,不能忽略的關鍵細節。
(二)法官判定醫療過失,注意義務扮演關鍵角色!
醫療糾紛案件中,法官判決的關鍵焦點往往落在醫師有沒有盡到「注意義務」這道關卡。這不是一句簡單的「有錯」或「沒錯」就能判斷,而是要深入剖析醫師在整個診療過程中是否盡了最大努力。
首先,醫師是否詳盡詢問並完整記錄病患的病史,這是判斷醫療責任的基本要件。沒有清 楚掌握過往狀況,怎麼能對症下藥?
再來,醫師必須向病人清楚解釋醫療風險,並取得真正的知情同意,這是醫病關係中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保障。
遇到疑難複雜的病症時,醫師是否主動尋求其他專科醫師協助或適時轉診,更是法官評價的重點,代表醫師有沒有把病人安全放在首位。
此外,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是否遵守相關的臨床指引與專業規範,也是評判醫療過失不可或缺的標準。
透過綜合這些細節,法官才能站在專業與公平的角度,判定醫師有沒有真正犯錯。畢竟,醫療本身就帶有風險與不確定性,不是所有不理想的結果都能說成是醫師的疏忽。最重要的是,醫師是否已經盡心盡力,提供病人合理且謹慎的照護,這才是判斷責任的根本所在。

3. 面對誤診,申訴與自保你該知道的事!
面對醫療糾紛,第一步就是全力蒐集所有關鍵證據,這可是你自保的底氣所在。從就診紀錄、診斷書、藥物處方到病歷資料,甚至和案件相關的人證、物證,都不能漏掉。把這些資料整理清楚,才能釐清問題癥結,提出明確的訴求,像是要求醫院說明醫療過程、釐清疏失賠償金額,甚至是讓醫師正面回應道歉。
台灣的醫療申訴管道不少,民眾可以先向醫院內部的客服中心反映問題,嘗試和解溝通。若沒結果,還有向縣市政府衛生局申請醫療爭議調解,由公正第三方出面協調。最後,若想追究醫師責任,還能選擇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走法律程序。
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醫療糾紛的證據往往難找,訴訟流程又冗長複雜 ,耗時又費錢,絕不是輕鬆能走的路。所以遇事先保持理性,先用和解與溝通化解問題,才是避免損失最實際的策略。只有在所有調解管道都走過,還無法達成共識的狀況下,再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醫療糾紛不只是醫生和病人的對決,更是一場智慧與耐心的較量,學會保護自己,才能讓醫療之路走得安心又踏實。
(一)刑事責任怎麼算?看你告的是哪一條!
如果醫療人員因為業務疏失害病人受傷或喪命,那就是刑事問題。這時要先搞清楚兩種情況: 如果是醫師因業務過失造成病患受傷,屬於告訴乃論罪,必須在你知道有人違法的那一刻起6個月內提告,錯過就無法再追究。
但如果是更嚴重的情況,例如因醫療疏失導致病患死亡,這就屬於非告訴乃論罪,也就是國家會主動追訴,不用你開口。而這類案件,最長可追訴20年,但還是愈早行動愈有保障。
(二)想要民事賠償?時間也在倒數計時!
民事訴訟方面,如果你要求償醫療疏失造成的損失,依據不同法律基礎,時效長度也完全不同。
如果你是用「侵權行為」來告,也就是說醫生沒做好本分,害你受傷或損失:你要在知道損害和加害人後2年內提起訴訟,但就算你都不知道,從事情發生日起最長也只給你10年。
若是根據醫病契約主張「醫療服務沒做好」,那就屬於醫療契約不完全給付,適用《民法》第125條,請求權時效可以長達15年。
別再用「還有時間」安慰自己!這些步驟必做:
- 首先,清楚記下事件發生的確切日期,這是計算時效的起點。
- 再來,回想並標記你第一次發現問題或損害的時間點。
-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立刻 找律師諮詢。時效一到,法律不會同情你一秒。專業律師能幫你判斷你的案件還在不在合法時限內,免得白白喪失求償權利。
別等到想申訴時才發現法律大門已關上。醫療糾紛該怎麼告、什麼時候告、要不要告,都不能拖。掌握時效,是你爭取公道的第一步。
診療室裡的沉默,有時比病痛更刺骨。看懂醫療糾紛,是我們用理性與溫柔,為自己保留最後一絲光。如果還有法律其他相關疑慮,或是想了解更多法律相關知識,都歡迎點擊下方免費諮詢按鈕!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民法 第125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陳怡榮 律師
沃恆法律事務所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