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遲到一分鐘扣多少錢?律師解析合法計算方式!
許多公司對遲到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從嚴格的分鐘計算到彈性補時制度都有。但您知道嗎?並非所有的扣薪方式都符合法律規定!錯誤的扣薪做法可能導致勞資糾紛,甚至面臨法律責任。作為員工,了解自己的權益至關重要;作為雇主,則需確保公司政策符合法規要求。本文將從專業律師的角度,為您解析遲到扣薪的法律依據與合法計算方式,幫助您在職場中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8-11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勞基法對員工遲到的相關規定
根據台灣勞動基準法,雇主處理員工上班遲到的方式必須符合特定法律規範。勞基法設立的目的是保障勞工權益,因此對於薪資給付有嚴格的規定。許多企業可能不清楚,隨意實施遲到罰款制度可能會違反法律,導致公司面臨罰鍰。
勞基法第22條第2項明確規定:「工資應全額直接給付勞工」,而第26條則進一步強調:「雇主不得 預扣勞工工資作為違約金或賠償費用」。這兩項條款為雇主處理員工遲到問題設下了明確的法律界線。
(一)雇主可否因遲到扣除薪資
從法律角度來看,雇主確實可以針對員工未提供勞務的時間不予計薪,但不能以「罰款」形式扣除超出實際未工作時間的薪資。這裡的關鍵區別在於「不給付」與「扣薪」的差異。前者是基於勞務對價原則,員工未工作的時間不給薪;後者則可能構成違法行為。
舉例來說,員工上班遲到10分鐘,雇主只能不計算這10分鐘的薪資,而不能以「遲到一次扣半天薪水」等方式處罰員工。
(二)合法扣薪的法律依據與限制
雖然勞基法禁止雇主預扣工資作為違約金,但在特定情況下,雇主仍可依法進行扣款。勞基法第22條第2項但書規定,雇主可在勞工同意的情況下,扣薪項目及金額應具合理性及相當性。
然而,任何形式的遲到罰款都不屬於法定可扣繳項目。雇主若實施「遲到一分鐘扣半小時薪水」或「遲到一次罰款固定金額」等政策,都可能違反勞基法,面臨新台幣2萬至100萬元的罰鍰。因此,企業在制定考勤制度時,必須確保符合法律規定,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2. 遲到一分鐘扣多少錢?合法計算方式詳解
員工遲到一分鐘,究竟應該扣除多少薪資才符合法規?這是許多雇主與員工都關心的問題。根據勞動法規,雇主可以依據實際未提供勞務的時間按比例扣除薪資,但計算方式必須合理且透明。
在實施遲到扣錢制度時,雇主 必須確保計算方式符合法律規定,避免不當扣款造成勞資糾紛。正確的計算方式取決於員工的薪資結構、工時安排以及勞動契約的約定內容。
(一)薪資結構與計算基礎
薪資計算的第一步是確認員工的薪資結構。對於月薪制員工,如果勞雇雙方沒有特別約定,通常會依照民法慣例將每月視為30天來計算。
以月薪45,000元為例,基本計算公式為:月薪÷30天÷8小時=每小時薪資。這樣的計算方式確保了薪資扣除的合理性,也符合勞基法的規定。
(二)時薪與分鐘薪資的換算方法
將時薪換算為分鐘薪資是計算遲到扣款的關鍵步驟。具體方法是將每小時薪資除以60,得出每分鐘的薪資金額。
以月薪45,000元的員工為例,每小時薪資為187.5元(45,000÷30÷8),每分鐘薪資則為3.125元(187.5÷60)。因此,若該員工遲到45分鐘,可扣除的薪資為140.625元(3.125×45)。
(三)不同職位與薪資類型的計算差異
不同職位與薪資類型的員工,其遲到扣款計算方式也有所不同。時薪制員工直接以實際工作時間計算薪資,遲到多久就少計多久的工時。
責任制或績效制員工則需依照勞動契約的約定處理。而主管職位雖然可能不需打卡,但遲到扣錢制度仍然適用,只是計算方式可能更為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時,應將小數點後的金額無條件捨去而非四捨五入,以避免違反工資全額給付原則。例如,180.625元應捨去為180元,而非四捨五入為181元。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勞基法 第22條
- 勞基法 第26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