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假鈔可以去銀行換嗎? 補償、刑責,律師一次解析!
在日常消費中,許多民眾都曾遇過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收到假鈔該怎麼辦?第一個念頭往往是「收到假鈔可以去銀行換嗎?」這個看似簡單的疑問,其實牽涉到複雜的法律層面。許多人對銀行的假鈔處理政策存在誤解。本文將從律師專業角度出發,完整解析相關的法律責任和正確應對措施。無論您是店家經營者還是一般消費者,了解這些知識都能幫助您避免因無知而觸法。我們將透過實際案例分析,讓您對假鈔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保護自身權益。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1-03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如何辨識假鈔與發現後的第一步處理
面對市面上可能出現的偽鈔威脅,掌握正確的辨識技巧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生活技能。偽鈔檢測不僅能保護個人財產安全,更能避免無意中觸犯相關法律。中央銀行針對現行鈔票設計了完整的防偽機制,民眾只要學會基本的檢測方法,就能有效辨識真偽。
(一)真假鈔票的辨識方法
中央銀行提供八種實用的防偽措施檢測技巧,讓民眾能夠準確判斷鈔票真偽。這些方法結合了觸覺、視覺和光學原理,形成多重驗證機制。
觸覺檢測法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式。真鈔在正面左上方數字位置具有明顯的凸起感,這種特殊印刷工藝讓假鈔難以完全模仿。
視覺檢測包含多個步驟:
- 透過燈光透視觀察浮水印的清晰度
- 轉動鈔票檢查左下方數字的變色效果,且寫著鈔票的數額
- 斜轉15度角度查看國字下方的隱藏數字是否清楚顯現
- (僅2千元鈔票須注意)檢查國字上方的箔膜是否有變化;火箭圖案是否有出現金屬光澤
(二)發現假鈔後的正確處理步驟
一旦懷疑手中鈔票為偽鈔,絕對不能心存僥倖繼續使用。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即停止該鈔票的流通,避免讓更多人受害。
發現疑似假鈔後,應該儘快採取以下行動。首先,將可疑鈔票妥善保管,避免繼續傳遞給他人。接著,可選擇就近的警察局報案,或直接送至銀行請專業人員協助鑑定。
記住,及早發現和正確處理是避免法律風險的關鍵。這不僅能保護自己免於觸法,更是維護整體金融秩序的公民責任。透過正確的偽鈔檢測流程,我們都能為社會金融安全盡一份心力。
2. 收到假鈔可以去銀行換嗎?銀行 處理政策完整解析
許多民眾對於收到假鈔後能否到銀行兌換存有疑問,實際上銀行對此有明確的處理政策。根據現行法規,銀行無法提供假鈔兌換服務,且會依法進行特定處理程序。
了解銀行政策有助於民眾在遇到假鈔時採取正確應對措施。以下將詳細說明相關規定與可能的救濟途徑。
(一)銀行對假鈔的處理原則
銀行發現假鈔時,會立即啟動標準處理程序。首先,銀行職員會當面向持有人說明該券幣為偽造,並在鈔票上加蓋「偽造券作廢」印章。
對於偽造硬幣,銀行會將其送交中央銀行進行剪角作廢處理。整個過程中,銀行會填製通報單,確實記錄假鈔發現的相關資訊。 這些處理步驟都是不可逆轉的程序,一旦確認為假鈔,就無法透過任何方式換回真鈔。
(二)假鈔無法兌換的法律依據
《金融機構處理偽造變造仿造新臺幣券幣辦法》第2條明確規定了銀行的處理義務。該法條要求金融機構必須依法沒收假鈔,不得提供銀行兌換服務。
此外,《刑法》第200條也規定,偽造貨幣不問屬於犯人與否,一律沒收。這意味著即使您是無辜的受害者,假鈔仍會被依法沒收。 這些法律規定的目的是防止假鈔繼續在市面流通,維護整體金融秩序的穩定。
(三)受害者可申請的補償管道
遺憾的是,目前法律制度下並沒有專門針對假鈔受害者的官方補償機制。收到假鈔的民眾在經濟上會直接承受損失。
唯一可能的救濟途徑是透過民事訴訟向提供假鈔的對方求償。但這需要能夠確定假鈔來源,並證明對方有過失責任。
實務上,這類求償案件往往面臨舉證困難的挑戰。建議民眾在日常交易中提高警覺,主動學習辨識假鈔的技巧,從源頭預防此類損 失。
3. 假鈔相關刑事責任與預防措施指南
假鈔相關的刑事責任相當嚴重。根據《刑法》第196條,明知是假鈔仍使用者處15,000元以下罰金。製造假鈔的後果更加嚴重,《刑法》第195條規定偽造貨幣者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15萬元以下罰金。
《妨害國幣懲治條例》對偽造貨幣的刑罰更重。違法者可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500萬元以下罰金。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處無期徒刑。這些法律條文清楚顯示,任何涉及假鈔的行為都將面臨嚴厲制裁。
為了確保鈔票安全,民眾應該養成良好的防範習慣。收取現金時要仔細檢查防偽特徵,選擇信譽良好的交易對象。商家更應該投資驗鈔設備,定期訓練員工辨識假鈔的技能。
一旦發現假鈔,務必立即停止使用並報警處理。這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保護自己和他人的負責任行為。提高警覺性和了解鈔票安全知識,是避免假鈔問題的最佳策略。預防勝於治療,每個人都應該為維護貨幣秩序盡一份心力。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刑法 第195條
- 刑法 第196條
- 刑法 第200條
- 金融機構處理偽造變造仿造新臺幣券幣辦法 第2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