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拍犯法嗎?律師解釋偷拍的法律定義與處罰標準
雖然大眾對偷拍犯法普遍存在認識,但具體的違法偷拍定義與處罰標準卻常不清楚。律師表示,偷拍罪的構成要件包括非公開、無故等,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除了刑事責任,違法偷拍還可能需要承擔民事損害賠償。即使沒拍到畫面,仍可能構成性騷擾防治法的性騷擾行為。了解偷拍法律,才能有效遏止偷拍歪風。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5-20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偷拍行為觸犯的法律責任
在刑法層面,偷拍行為可能觸犯以下罪名:
(1)刑法第315-1條妨害秘密罪
若無故利用工具或設備竊錄他人非公開活動、身體隱私部位,即觸犯刑法妨害秘密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意味著,即使沒有將偷拍內容公開或傳播,僅僅是偷拍的行為本身就已經構成犯罪。
(2)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3條第1項規定
根據社會秩序維護法的規定,若故意窺視侵害他人隱私,可處6000元以下罰鍰。這是針對較輕微的偷拍行為所設置的行政責任,旨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個人隱私。
(3)刑法第319條之1 妨害性隱私及不實性影像罪
如果偷拍的內容涉及性隱私,如未經同意錄製他人性影像,則觸犯妨害性隱私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體現了法律對個人性隱私的特別保護,對性隱私的侵犯將面臨更嚴厲的刑事責任。 除了刑事責任外,偷拍行為還可能引發民事糾紛,受害者可以向偷拍者提起損害賠償訴訟,要求其賠償因偷拍所造成的精神損害和其他損失。
2. 偷拍犯法嗎?解析法律定義與構成要件
(1)構成要件一:非公開
偷拍的第一個構成要件是拍攝「非公開」部位。所 謂非公開,是指個人不願意公開展示的身體部位,通常包括生殖器、臀部、胸部等隱私部位。判斷是否屬於非公開部位,需要考慮主觀隱密性和客觀隱密性。
- 主觀隱密性:被拍攝者主觀上不願意被他人看到或拍攝的身體部位。
- 客觀隱密性:被拍攝者已經採取遮蔽措施,如穿著衣物、進入隱蔽空間等,客觀上已經保護自己的隱私。
(2)構成要件二:無故
偷拍的第二個構成要件是「無故」進行拍攝。如果拍攝者沒有正當理由,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偷窺慾望,就可能構成犯罪。然而,如果拍攝有正當目的,例如為了公共利益、新聞報導等,則可能不會構成偷拍。
綜上所述,偷拍行為是否觸法,需要綜合考慮是否拍攝非公開部位以及是否無故進行。符合這兩個構成要件,就可能面臨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追究。為了保護自身權益,民眾應提高警惕,注意防範偷拍行為的發生。
3. 偷拍行為的法律責任與罰則
偷拍行為除了觸犯刑法,還須負擔民事及行政責任。依照刑法規定,偷拍最高可處5年有期徒刑。
除刑事責任外,加害人還須對受害人負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偷拍行為侵害他人隱私,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受害人得請求金錢賠償以彌補其損失。賠償金額視個案情節由法院斟酌決定。
此外,偷拍者尚須負擔行政責任。依性騷擾防治法規定,偷拍構成性騷擾時,主管機關得處罰鍰。罰鍰金額為新臺幣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即便偷拍未遂,只要行為已對他人造成身心不安,仍可能成立性騷擾而須接受裁罰。
(1)刑事責任:最高可 處5年有期徒刑
觸犯刑法第315條之1規定的偷拍行為,得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意圖散布而偷拍,更加重其刑至5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旦判刑確定,行為人須入獄服刑,人身自由將長期受限制。
(2)民事責任:損害賠償
受害人得依民法第195條第1項規定,向加害人請求財產上及精神上損害賠償。法院會斟酌侵害情節及受害人實際損失決定賠償金額。除判賠確定金額外,加害人如因此致受害人名譽受損,法院得命加害人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如登報道歉等。
(3)行政責任:罰鍰
偷拍還須負擔行政責任,可能受到性騷擾防治法的裁罰。若偷拍行為已讓他人感受性騷擾,即便最後並未拍攝成功,仍會受罰。性平會受理申訴案件後,得對行為人處1至10萬元罰鍰。一再違反更會加重罰則,最高可罰50萬元。
4. 防範偷拍的自保方法
現代社會中,針孔攝影機已經成為了一個隱藏的威脅。這些微型攝影機常常偽裝成日常用品,如掛鉤、插座、瓶子、時鐘、筆、眼鏡,甚至是煙霧偵測器等,讓人防不勝防。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我們必須時刻提高警覺,注意周圍可疑的物品。
在飯店、更衣室、廁所等公共場合,使用反偷拍偵測器來排查環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些設備能夠幫助我們發現隱藏的攝影機,及時采取措施。如果不幸被偷拍,請不要猶豫,立即報警求助,並考慮對加害人提起法律訴訟,捍衛自己的權益。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偷拍防範意識也很重要。避免在公共場合隨意更衣,注意遮擋私密部位,不給偷拍者可乘之機。同時,學習一些必要的自保方法,如使用反光鏡檢查可疑物品,或者用手機閃光燈照射,都能有效防範偷拍。只有提高警惕,主動防範,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刑法第315-1條
- 刑法第319條
- 民法第195條
-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3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