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不實怎麼認定?律師解析違法行為與罰則!
有些廣告巧妙地運用文字遊戲或模糊的表達方式,讓人誤以為產品具有某些特性或功能。這不僅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更可能造成實質的經濟損失。本文將從專業法律角度出發,深入解析廣告不實的認定標準、相關法律規範,以及可能面臨的罰則。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07-16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什麼是廣告不實?常見類型與案例分析
(一)廣告不實的法律定義與範圍
依照公平交易法第21條,廣告不實是指業者在商品或廣告上進行「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的表示。這些不實或錯誤的內容,必須與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有重要關聯。
廣告不實的範圍相當廣泛,涵蓋各種媒體形式,包括傳統平面廣告、電視廣告、網路行銷內容,甚至產品包裝上的宣傳文字。即使廣告沒有直接造假,但 若整體表現方式會讓消費者產生錯誤認知,同樣構成廣告不實。
(二)常見的廣告不實手法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部分商家為吸引消費者可能採用各種不當手法,以下是最常見的廣告不實類型:
- 產地來源造假(如台灣產品宣稱進口)
- 使用「最」、「第一」等絕對用詞但缺乏客觀依據
- 隱藏重要使用條件或限制
- 圖文不符或使用誤導性圖片
價格與折扣的誤導
價格與折扣的誤導是最常見的廣告不實手法之一。商家可能標示「原價」遠高於實際市場價格,再以「特價」或「折扣」吸引消費者;或宣稱「限時優惠」,但實際上長期以該價格銷售,讓消費者誤以為獲得了特別優惠。
產品功效的誇大宣傳
產品功效的誇大宣傳在保健食品、美容產品等領域尤為常見。商家可能宣稱產品具有未經科學證實的效果,或使用模糊用詞如「可能」、「有助於」等暗示產品功效,但實際上無法達到廣告中呈現的效果。
2. 廣告不實的認定標準與法律規範
(一)台灣相關法規概述
台灣規範廣告不實的法律體系主要由消費者保護法和公平交易法兩大法規構成。這兩部法律從不同角度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企業在進行廣告活動時,必須同時符合這兩部法律的規定,才能確保廣告行為的合法性。
消費者保護法的規定
消費者保護法明確規定,商品或服務的品質不得低於廣告的內容。若企業的產品與廣告宣傳不符,消費者可依法請求賠償。該法設有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對故意為不實廣告的業者,消費者可請求高達損害額5倍的懲罰性賠償;重大過失為3倍以下;一般過失則為1倍以下。
公平交易法的相關條款
公平交易法第21條明確定義了廣告不實的範圍,包括「虛偽不實」和「引人錯誤」兩大類型。違反者除了要對消費者負擔損害賠償責任外,公平交易委員會還可依第42條規定,處以5萬至2,500萬元的罰鍰。
(二)主管機關如何認定廣告不實
公平交易委員會作為認定廣告不實的主要主管機關,採用「整體印象」與「一般大眾觀點」的判斷標準。在評估廣告是否不實時,公平會會考量以下因素:
- 從普通消費者角度評估廣告是否造成誤解
- 檢視廣告是否使用特別顯著方式突顯可能不實內容
- 觀察廣告的整體呈現方式是否會造成誤導
- 審視廣告的排版、字體與位置安排
- 評估廣告與實際情況的差異程度及其影響
這種多角度、綜合性的判斷方式,確保了認定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企業應充分理解這些標準。
(三)企業應注意的廣告合規要點
面對嚴格的廣告規範,企業在進行行銷活動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合規要點:
- 廣告內容必須真實且可驗證,避免使用無法證實的絕對性詞彙
- 價格和折扣資訊必須清晰透明,條件或限制應明顯標示
- 產品功效宣傳不應誇大,特別是健康、醫療相關產品
- 重要資訊不應以小字註明或隱藏在不易察覺的位置
- 使用排名用詞時,應註明評比來源和時間
企業應建立廣告審核機制,在發布前由法務部門或外部法律顧問進行合規審查。良好的廣告實踐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企業責任的體現,能建立品牌信譽,贏得消費者長期信任。
(四)遭遇廣告不實的應對與權益保障
當發現廣告不實情況時,消費者應立即保存相關證據,包括廣告截圖、對話紀錄和購買憑證,這些都是日後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依據。
若尚未購買但發現不實廣告,可直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根據公平交易法第42條,公平會有權限期要求業者改正並處以5萬至2,500萬元罰鍰,有效保障消費者權益。
已經購買商品並發現與廣告不符時,消費者可採取以下行動: 首先,撥打1950消費者服務專線尋求專業協助。其次,可向當地公所申請調解,成功調解並經法院核定後,具有與法院判決相同的效力。
若調解無效,消費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依據公平交易法第30條,業者需對消費者負擔損害賠償責任。若能證明業者故意為之,法院可判處最高3倍的賠償額。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也可依據業者獲利計算賠償額,減輕舉證負擔。嚴重情況下,還可向檢察官提出告訴,若涉及詐欺罪,可在刑事訴訟中一併請求民事賠償。
積極維護自身消費者權益不僅能獲得個人賠償,更能促使市場環境更加健全,讓企業重視誠信經營。面對廣告不實,消費者的行動是市場淨化的重要力量。
參考法條與資料
- 公平交易法 第21條
- 公平交易法 第30條
- 公平交易法 第42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熱門文章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