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證責任在誰身上?律師解析法律原則與舉證技巧!
舉證責任是一個法律概念,簡單來說,這是指當事人必須提出證據來證明自己主張事實的責任。本文將用親切易懂的方式,幫助您了解舉證責任的重要原則。我們會分享實用的證據收集技巧,讓您在面對法律問題時更有信心。無論您是否正面臨糾紛,這些知識都能幫助您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法律 Follow Me 法務團隊
2025-11-07 更新

雷皓明 律師
內容認證
1. 法律中的舉證責任基本概念
理解舉證責任的基本概念,是每個當事人參與訴訟前必須掌握的重要知識。在複雜的法律程序中,舉證責任就像一座橋樑,連接著事實與法律判決。
無論是民事糾紛還是刑事案件,舉證責任都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它不僅影響案件的走向,更關係到當事人的權益保障。
(一)什麼是舉證責任
舉證責任是指在法律程序中,當事人對於自己所主張 的事實必須提出證據加以證明的義務。簡單來說,就是「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
這個概念建立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如果允許人們隨意提出主張而不需要證明,法庭就會變成毫無根據的爭論場所。
舉證責任包含兩個重要層面:提出證據的責任和說服法官的責任。當事人不僅要拿出證據,還要讓這些證據足夠有說服力。
(二)舉證責任的法理基礎
台灣的舉證責任制度有著堅實的法律基礎。在民事案件中,民事訴訟法第277條明確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刑事案件則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61條第1項:「檢察官就被告犯罪事實,應負舉證責任,並指出證明之方法。」這個規定保護了被告的權益。
這些法條背後的精神是維護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它確保每個人都能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訴訟,沒有人能夠憑空指控他人。
(三)舉證責任與證明標準的關係
舉證責任與證明標準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密不可分。證明標準決定了證據需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被法官接受。
民事案件採用「優勢證據」標準,也就是說證據的可信度超過50%就足夠了。這讓民事糾紛能夠更有效率地解決。
刑事案件則要求「無合理懷疑」的高標準。這是因為刑事判決可能剝奪被告的自由,必須格外謹慎。
理解這些不同的標準,有助於當事人在不同類型的法律程序中制定適當的舉證策略。選擇正確的證據類型和數量,往往決定了案件的成敗。
2. 不同案件類型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法律實務中,民事與刑事案件的舉證責任存在根本差異。台灣司法制度針 對不同案件類型,建立了明確的舉證分配規則。這些原則不僅影響訴訟策略,更直接決定案件的成敗。
理解各類案件的舉證要求,能幫助當事人做好充分準備。無論是民事糾紛還是刑事追訴,掌握正確的舉證原則都至關重要。
(一)民事案件中的舉證責任
台灣民事訴訟採用當事人進行主義,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相應的舉證義務。這種制度設計確保了訴訟程序的公平性。當事人必須主動提出證據,法官不會主動調查事實。
民事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但實際運用中,還需要考慮具體的法律關係和爭議焦點。
原告的舉證義務
原告作為提起訴訟的一方,必須對自己主張的權利存在負舉證責任。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權利發生事實:證明法律關係的成立,如契約簽訂、借貸關係等
- 權利內容:明確主張的權利範圍和具體內容
- 請求依據:提供支持請求的法律條文和事實基礎
- 損害事實:在損害賠償案件中證明實際損失
例如,債權人主張債務存在時,需要提出借據、轉帳記錄或其他相關證據。如果原告無法完成舉證,將面臨敗訴風險。
被告的抗辯舉證
被告雖然處於防守地位,但在提出抗辯時同樣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常見的抗辯事由包括:
- 權利消滅:如債務已清償、契約已履行完畢
- 權利無效:主張契約無效、撤銷等
- 時效抗辯:超過法定時效期間
- 不可歸責事由:在特定情況下證明無過失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情況下會出現舉證責任倒置。在契約違約案件中,被告需要證明自己沒有過失或存在不可歸責事由。

(二)刑事案件中的舉證責任
刑事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這是現代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石,確保被告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檢察官必須承擔主要的舉證義務,證明被告確實犯罪。
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比民事案件更加嚴格。檢察官需要達到「無合理懷疑」的高標準,才能成功定罪。
檢察官的舉證義務
檢察官代表國家行使追訴權,承擔完整的舉證責任。主要義務包括:
- 犯罪事實:證明被告確實實施了犯罪行為
- 犯罪構成要件:滿足特定罪名的所有法定要素
- 因果關係:建立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
- 主觀故意或過失:證明被告的心理狀態
檢察官必須提出充分證據,排除合理懷疑。如果證據不足,法院應作出無罪判決。
被告的舉證權利
被告在刑事訴訟中享有緘默權,不負舉證義務。但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被告可以選擇提出有利證據:
- 不在場證明:證明案發時不在現場
- 正當防衛:主張行為具有合法性
- 精神狀態:證明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
- 其他抗辯:如時效、特殊身分等
被告提出抗辯時,通常只需要達到「合理懷疑」的程度。這種設計保護了被告的基本權利,體現了刑事司法的人權保障功能。
參考法條與資料
- 民事訴訟法 第277條
- 刑事訴訟法 第161條
※網站聲明:
- 著作權由「喆律法律事務所」所有,非經正式書面授權,不得任意使用。
- 文章資料內容僅供參考,不宜直接引用為主張或訴訟用途,具體個案仍請洽詢專業律師。
-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雷皓明 律師
喆律法律事務所 主持律師
內容認證



















